美文网首页人物古代文化
陶渊明系列|为五斗米折腰vs不折腰,哪种更难?

陶渊明系列|为五斗米折腰vs不折腰,哪种更难?

作者: 苹果漫 | 来源:发表于2017-03-05 15:11 被阅读118次
    陶渊明系列|为五斗米折腰vs不折腰,哪种更难?

    公司有了新项目,奈何甲方总有诸多要求和纠结,弄得负责人这段时间总是一脸愁云。一同去食堂用午餐的途中,我半是开玩笑地安慰道:“不为五斗米折腰。”负责人义愤地回了一句:“那是因为他家已有十斗米。”细细思来,竟觉得一句话道出了世间大部分真理。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折腰?若是没有一点家底,大概是没有那个底气任性做自己的。不折腰委实比折腰难太多。

    岳云鹏在综艺节目中,他的生活除了幕前便不敢有更多一点的私人生活,约朋友喝喝酒、打打小牌也担心被狗仔拍到,被误会自己私下有着一群吃喝玩乐的朋友和一堆不良嗜好,如此一来便带来了无尽的麻烦。狗仔是娱乐圈必然的衍生物,纵是被圈里的人恨得牙痒痒也只能两手一摊,你能怎么办?在这个圈里混,也只能给这个圈里的规则折个腰。

    推人及己,每个人在自己的圈子里都有不同的规则需要折腰。就拿写文的来说,若是以此为生,能做到不顾及文章阅读量的大概会被称为“奇葩”,就连咪蒙这些大号也常常会因文章的浏览量深感焦虑,若是没达到自己心中的标准,必定好好反思选题、标题、举例和行文风格有哪里做得不够引人“进门”一读,阅读量就是不得不折腰的“规则”。而平凡的我们,办公室里的人际,领导的喜好,客户的诉求,他人的评价,若是想前途坦荡开阔一些这些必然都会变成不得不折腰的标准。若是自己家底丰厚,关系强硬,这些规则不遵守,前途或者“钱途”也不必太过焦心,不折腰倒是比折腰要轻松上许多。

    再推今及古,在古代也有很多不得不折腰的规则。读书人念书就是为了顺利进入仕途,一家人里“非读书人”包括老婆孩子都出门务农赚生计,就盼着家中“读书人”能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古代并非是让人反感的裙带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潜在的责任义务。要知道,如果在贫困人家,一家人若是供不起秀才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同里关系处得好的,也是断然不好意思不资助一点路费和伙食费的。进入仕途,自然也要遵守官场的规则,哪怕是后世尊崇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军事才能拔尖之外也要在推杯换盏中面面俱到地处理各方关系,不然戚家军在抗倭战场前更有可能败于朝廷权利争斗中。

    在为了远方梦想勇敢折腰的人外,也有一群为了理想不折腰的人。

    其中一类是格外清脆果断的,自小就没想过在朝为官,志在他方,最有名的代表当属徐霞客先生。在大家都忙着读四书五经准备科举考试的时候,徐先生已经开始“混迹”于祖国大好河山了。轮到科举考试的年龄,压根就没在考或不考中纠结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不考,开明的家中父母也并不勉强。这在当时算得上是离经叛道了,很多人不禁要问,徐霞客他们家肯定有点家底吧,不然不考试哪来的收入?徐家算得上是当地的豪门大户,不过到徐先生父亲这一点已经家道中落,勉强算得上是中产家庭。因而徐先生每次出行游历大好河山,都一切从简,能吃两顿的干粮决计不会一顿吃完,类似今天的“穷游”。这个不折腰多少也和家中的家底和父母的见识有一定关系,至少并未遭遇太多“不折腰”的阻力。

    还有一类,有个统一的名称叫做隐士,指原本在文人圈小有名气,可以出仕,或者本身已身在仕途,最后为了遵从内心选择归隐的人。陶同学便属于这一类人。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过,陶同学归隐的过程实在是曲折,直到年近不惑之年的四十岁才开始成为真正隐士。后世对他的评价是“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是不是他家真有十斗米,才能如此不折腰?

    陶同学在《归园田居》中写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家有十余亩田地,草屋七八间,屋后种有榆树和柳树,屋前则种满了桃树和李子树,春来时分,屋前桃李芬芳,屋后榆树换新芽,柳树曳新枝,仅是闭眼遥想一番便觉得神清气爽。这样的条件,在当时并不发达的农业社会,虽比不得徐霞客先生那样的大户人家,在乡野中应该算得上是条件较好的人家。

    如果陶同学一直保持这样的能维持几分闲适生活的条件,那倒不失为一件美事。可陶同学偏偏遇到了一场火灾。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陶同学写到:“正夏长风急,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一场大火烧毁了那七八间草屋连同周边的林木,一家人只能暂时居住在屋前的一艘船上,以躲避夏日烈阳的曝晒。

    火灾后,陶同学后将屋子迁到了附近的浔阳南村,他在《移居二首》中写到自己刚迁到南村时的心情,“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衣物食物都是生活必须,相信只要努力耕作就必然有所收获。耕作之外,陶同学虽算不上文人圈中的红人,却也有一些赏识他的志士和友人。

    比如当时文坛中大牛级别的颜延之,江州刺史王弘等慕名而交,也会资助一定资金,可也不是一个固定收入,逢着天灾歉收的时候生活时常陷入困顿之中。最严重的时候,不得不出门讨食。

    陶潜有一诗名《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翻译过来是:
    饥饿驱使我走出房门,可一时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寻食物充饥。不知觉中走到了一户人家,鼓起勇气扣门引来主人,可见面时却不知该如何开口。主人从我窘迫的形色中明白我的来意,慷慨地赠送我吃食,说既然来了怎能让我白来一趟。和主人侃侃而谈到夕阳西下,言谈中分外投缘,推杯换盏自不必客气。新交了一个好友心情欢畅,当场赋诗表达心意。你给我的恩德犹如当年赐食给韩信的洗衣女,可惜我不能如韩信一般他日功成报恩。可这份恩情我会永记心中,死后在黄泉路上定会报答君的恩惠。

    让一个小有名气的文人低头求食,实在是一件有些丢颜面的事,不过陶同学倒并不觉得这有伤大雅,他于其中看到了那位主人对待一名“弱者”不求回报的善意,不然也不会留下这首诗,让后人见到自己当时的窘境。
    如此境况,断称不上家有十斗米,恐怕是连一斗也无呀!在陶渊明去世之前,穷困有增无减,檀道济曾到陶渊明送上肉食,并劝他再次出仕。陶渊明拒绝了这个提议,同年在饥饿和疾病中结束一生。被陶渊明嫌弃的檀道济,其实是南朝宋的名将,后因才华过盛被疑心太重的新主子杀之。殊途同归,谁好谁坏也只能留与后人评说。

    有人说,陶渊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世俗标准中看起来有些不负责任,可想一想,他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隐居”梦想而折腰,甘于一世贫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陶渊明系列|为五斗米折腰vs不折腰,哪种更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fe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