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了目标设计后,那么按照逆向设计的思路,接下来就是进入评价设计的环节,即“评价前置”。有人质疑还没有教,怎么就要评了,这其实是混淆了“评价”和“评价设计”。评价设计不是具体的评价行为,而是要思考如何设计与目标相配套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的落实。因为评价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倘若评价和目标不一致,那么师生很有可能还是跟着评价走,比如将目标定位于素养,但实际的评价是考查对知识点的掌握,这就难免导致教学的重点集中在知识点上。
当对应的目标不同,那么评价的方法就会有所不同。罗日叶提出了两种评价的逻辑:终结性逻辑和整合性逻辑,并用铺屋顶来进行类比。
终结性逻辑:是指知识与技能是学习的终结性目的。那么对应的评价方法就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如同房顶上的瓦片一样,知识与技能像一片片瓦片,只需要随机抽样检测即可。而以知识和解技能作为目标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素养。
整合性逻辑:与终结性逻辑最大的区别是引入了情境。考虑学生是否能在情境中运用知识与技能。用一大块一大块的石板瓦来铺屋顶,石板瓦喻示着用情境整合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所形成的素养。
因此,整合性逻辑下的评价常常由情境族构成——所谓的情境族是指围绕一个或几个大概念的一组情境,情境既要全覆盖,同时也不能太过重复。从屋顶隐喻来看,就是既要避免屋顶存在太大的窟窿,同时也要避免石板瓦之间有过多的搭叠。(罗日叶,2011)
因为整合性评价引入了情境,依托情境,而这个情境往往是真实性问题的情境。我们知道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真实性的根本属性就是情境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是去情境化的,获取的是惰性知识,学生习得后一眼不会解决真实问题,导致他们认为自己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创造知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07584/f9c70c8b452ed8c4.png)
同样,单元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在真实性情境、真实性情感感悟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置身于真实性的教学场景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真实认知过程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真实性的教学理念,不仅要进行真实性教学情境的创设、真实性问题的提出,同时也应开展真实性的教学评价等,这样就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体验、真实问题探究中获得了自身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为学生更加良好的个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 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 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展示具体的 school calendar,并引导学生以情境对话、角色表演的方式,来还原课本中 Mike 和张鹏对校历前六个月活动进行讨论的场景。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贴合学生实际的真实性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一场景中获得了自身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另外,学生在结合这一教学情境对文中具体内容进行有效学习以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展“一天事务安排”的口语交际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实践运用内涵的真实性学习场景,使学生在对这一活动的参与中,实现对这节课所学词汇、句型的实践性运用,以此促进本课真实性学习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