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行记
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远方,或触手可及,或远隔千山万水,又或被时空阻碍。所谓远方,不过是心中的一个向往,但当向往变为身临其中时,即可获得内心的满足感。满足感,是旅行的最高精神追求,为着这珍贵的满足,再苦再累,亦风雨无阻。
河西走廊,犹如心头的一颗朱砂痣,始终牵绊着我,直至来到她的面前,给我好奇的心以满足。
雅丹地貌(笔者航拍)DAY1:一碗兰州拉面,一段凉州情缘
凌晨五点的兰州,下着不小的雨,刚刚走下火车,却觉察不到盛夏凌晨的闷热,唯有一丝凉意。走过空旷的兰州站站前广场,耳边传来“临夏,临夏的有没有”的吆喝声。打车直奔中山桥,一路上浏览着这座西北省会凌晨的宁静与祥和,感受着地铁修建带来的狭窄与颠簸。
白塔寺(笔者航拍)天边并未泛白,雨越下越大,黄河水静静流过白塔山前,湛蓝而宁静。中山桥在雨中横跨两百多米的黄河,这座始建于1908年的“黄河第一桥”,跨越百年风雨,诉说着兰州这座西北内陆城市近代化的决心和勇气。漫步于桥上,青灰色的桥体高大结实,与上海的白渡桥有几分神似,脚下黄河滚滚流淌,背后城市渐渐醒来,此时此刻,别有一番韵味。
黄河铁桥(笔者航拍)穿过铁桥,来到白塔山公园的门前,天空亦逐渐亮起,方才发现在黑暗中湛蓝的黄河其实浑黄而泛红,甚至比中下游的河水还要浑浊。进入白塔山公园,踏着湿滑的山路,和前来晨练的老者一起,登上白塔山,来到始建于元代的白塔寺,逛逛留有历代名人墨迹的兰州碑林,看看兰州在雨中的全貌,山下,则是古代有名的金城关遗址。游览完山上的一切,在晨练老人的热情指引下下山,再次穿过中山桥,在一家很有名气的拉面馆(虽没有马子禄出名)匆匆吃了一碗牛肉面,面很便宜,虽说饭馆规模很大,装修布置豪华,服务员也绝非小饭馆所能相比,但价格实在实惠,周围的市民也大多来此就餐,拉面师傅充满节奏感的舀汤、放料,让你觉得手中的一碗面像是一支曲。也是,你不远千里前来吃的一碗面,在兰州人眼里不过是一顿再普通不过的早点。
黄河铁桥(笔者航拍)下一站是甘肃省博物馆,正值早高峰,本就狭窄的道路上有些拥堵,不过赶到时博物馆才刚刚开门。省博的布展没有什么特色,但丝绸之路展厅与河西走廊佛教石窟艺术展厅还是蛮有看点的,著名的“马踏飞燕”和“驿使图”作为镇馆之宝陈列于丝绸之路展厅,这二者又分别作为中国旅游标志和中国邮政储蓄卡的象征而闻名于世,产生了远超本身的巨大影响力。
马踏飞燕(笔者拍摄) 驿使图(笔者拍摄)一上午的参观结束,太阳终于出来了,夏日的兰州一扫清晨的凉意,释放出巨大的热气,蒸腾着每一个角落。从省博出来,抬头一看便是正在建设的将近200米的“兰州中心”大厦,绘制出兰州新的天际线。匆匆吃过午饭,随即赶往兰州火车站,准备乘坐前往武威的列车。此时的兰州火车站与凌晨时那样的宁静截然相反:站前广场人潮汹涌,候车大厅水泄不通,排队检票混乱不堪,进站上车一路狂奔……与兰州的话别,竟这样匆匆。
离开兰州,列车向着西北方向行进,不久便来到乌鞘岭前。
河西走廊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有着不甚精确但十分明晰的地理边界。一般来讲,乌鞘岭是河西走廊东端的边界,穿过乌鞘岭,也就意味着正式进入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祁连山为南界,以合黎山为北界,以敦煌星星峡为西界,同乌鞘岭一起,形成一个狭长而封闭的地理单元。
从乌鞘岭开始,至星星峡结束,河西走廊跨越约1000公里,横亘在甘肃省的西北部。
列车进入狭长无尽的乌鞘岭隧道,车厢内外气压差导致的耳膜不适,经过了十几分钟的隧道行驶后方才缓解,越过乌鞘岭后,海拔有所升高,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貌同乌鞘岭东边的兰州明显不同。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火车车程,终于到达武威,武威是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之一,也是河西四郡中最靠近东边的一个。“武威”二字有“武功军威”之意,意在宣扬汉帝国的国威与武力,武威又称“凉州”,是河西走廊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一,一度成为仅次于长安和苏杭的经济繁荣之地。
武威火车站(笔者拍摄)走出武威火车站,方才发现这座车站具有显著的汉式建筑风格,稳重而大气,配上庄严的“武威”二字,一种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凉州城楼(笔者拍摄)乘坐公交车前往凉州城楼,车上略带口音的自动报站有一丝丝好玩。大概六七站后,到达南门城楼,城楼前有一个广场,是当地人游玩的好去处,也是我进行航拍的绝佳之地,调皮的孩子围过来,好奇的老人围过来,操着一口浓郁的甘肃口音,令我有些困惑。航拍完毕,开始仔细参观这座城楼。南门城楼是凉州城最大的城楼,始建于明代,后仅存遗址,现在的建筑是复建的,遗址就在现今的建筑之下。登临城楼,拾级而上,站在最高层,可俯瞰整个武威。吹着河西走廊的风,望着西垂的落日,凭栏怀古,醉人心魄。一首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
第一天行程,在惬意中结束。
凉州城楼(笔者拍摄) 凉州城楼(笔者拍摄)(未完待续)
文末福利:笔者拍摄的河西走廊旅行风光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