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历史专题精选
总经理和董事长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总经理和董事长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作者: 再喝一口 | 来源:发表于2020-07-08 08:33 被阅读0次

    总经理和董事长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首发微信公众号:fw-notes

    某地的一家大型企业,酝酿了一个调薪方案。年中的时候,总经理认为已经成熟,于是签字批准,人事部开始执行,并且规定新标准自年初开始生效,意味着员工除了发放新的标准工资之外还能收到补发的工资。

    钱到账了,随着一个个到账短信的提醒,大家喜大普奔,弹冠相庆,正在欢喜之际,忽然一个个扣款短信接踵而来,到账的钱又被扣回去了,有的员工不明所以,直接报警以为遇到了黑客。

    原来是在外地出差的董事长下达了指令,他不同意这次的调薪方案,强令银行回收薪资。

    老大老二事前到底怎么沟通的?老二的签字是不是在他权限范围内,还是想趁老大不在家的时候强行推动?银行这么做是不是违规?

    员工不清楚,只是很长时间成了相互调侃的话题。老二也是出自高校名门,当年也是知名的青年才俊,但自此知道了自己的份量,很快隐退了。

    应该说这个董事长和总经理都是高手,总经理意图通过给员工加薪提高自己的威信和声望,几万员工的工资发下去成了既成事实,你董事长即使不高兴也得默认吧?但是董事长不信这个邪,不吃这个哑巴亏,硬是动用强大的社会资源中止了,虽然背了骂,但是给了老二当头棒喝。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中国历史上皇权和相权之争贯穿始终。

    皇帝毕竟不是上帝,不是超人,事情必须有人商讨、经办。但是皇帝天生对权臣不信任,因为他们是要分你的权。

    丞相最早是秦始皇设立的,秦始皇很聪明,这样他可以脱离繁重的行政日常事务,可以去求仙、寻访长生不老药、去巡游天下,不过他还是时刻关注戒备着丞相李斯的动静。有一次他看到李斯的车队浩大,阵势威风不小的很,秦始皇心里很不痛快,骂了一句。有随从悄悄告诉了李斯,李斯听了后学乖巧,减少了跟班的数量。结果弄巧成拙,秦始皇追查是谁透露了信息传小话,没人承认,于是当时侍奉在左右的几百个随从全部处死。

    历史上围绕皇权相权之争有个怪圈:皇帝一直千方百计地想架空丞相,但是事情又必须有人办,于是设立新的机构,采用当时自己信任的人去为自己办事,久而久之,这个新的机构成了事实上的“丞相”,于是又被架空,皇帝苦思冥想再成立新的机构。

    比如,“尚书”这个官职,现代的人知道相当于“部长”,实际上尚书最早是个相当小的官职,主要负责给皇帝管理书籍,相当于一个高级书童。汉武帝为了架空丞相,启用尚书这个贴身小秘书为自己处理国事,一来朝夕相处,有天然的信任;二来尚书级别低,掀不起大浪又任劳任怨。

    久而久之,随着皇帝的授权和事务流程的经办,尚书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唐朝的时候,将尚书的权力一分为三,三个长官后来统一叫“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他们的权力又大了,皇帝开始启用级别低的官员,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名字怪怪的,也不知道什么内涵,哪有现在的称呼大气敞亮------总理。

    明代,朱元璋虽然是工作狂,但时间长了实在受不了,于是收拢了几个自己信任的文官,任命为“大学士”,其实就是一个秘书班子,帮老朱办事,级别不高,正五品。但是再怎么压,后来大学士也成了事实上的宰相,于是到了清朝,雍正又成立了“军机处”,架空了内阁大学士。

    在唐宋两代,政治生态相对比较正常和文明,二把手有时候还是很刚的,经常将老大的指令顶回去。 例如唐朝有“封驳制度”,简单的说就是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查后,如果认为皇帝的旨意有不合理的地方,则不给签字或者退回要求修改;宋朝则更进一步,建立了朝省集议制度,甚至有听证会,皇帝旨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尤其仁宗时期,执行得较好。真宗时期,有一次皇帝亲笔写了个诏书,要求封他喜欢的刘氏为贵妃。这个要求不过份,太监拿着这条子给当时的宰相李沆,老李同志看了后觉得不合理,当着太监的面把皇帝的亲笔条子烧了,对传令太监说,你回去和官家说,我不同意。

    到了清代,军机大臣估计已经完全沦为皇帝的附庸机构,老大有些上不得的台面的要求经过他们一诠释就合法合理了。庚子逃难过程中,各地为了给老佛爷压惊,纷纷进献;回到京城后,进献不敢不能停,成了惯例。太后一次和军机处商量,说,当初我们母子逃难在外,各地进献,他们一片心意,不好拒绝。现在事情过去了,世道也艰难,我看让各地免了吧。

    这领导的话有时候要反着听,这种不合规矩的事有什么议的?直接下旨停了就完了,但是一本正经拿来商量,实际上就是要军机处找合理合法化依据。果然有懂事的人说了,这些进献不过是各地特产,所费几何?况且古礼也有三年一朝的说法。太后听了,嘴上不说话,心里说,你小子懂事。

    这说的古礼是周朝的事,这都什么年月了?

    有意见不统一的情况,这其实很正常,唐太宗被成为千古一帝,是有原因的。他说,“人之意见,每或不同”,“勿上下雷同也”。而且,他也是这么做的,否则魏征也不会青史留名。

    可惜,历史不是总在进步,经过朱明王朝和满清的熔炉大改造,怎么说呢,你说万众一心也好,你说万马齐喑也罢。到了现代,居然还出现了“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一句顶万句”。

    当然一个单位,二把手有时候也会写点文章,或者发表个谈话,说个观点,和主流宣传有点异样,大家或愕然,或赞同,大多数情况下最终都默然了。

    首发微信公众号:fw-notes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总经理和董事长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kq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