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的内容平台

作者: 无物永驻 | 来源:发表于2020-06-12 10:55 被阅读0次

    2010年前后,人人网、开心网等针对校园场景的社交平台正值爆红时期。对于绝大多数80后、90后而言,十余年间历经巅峰潦倒的人人网,就是自己浩浩荡荡热血青春最佳见证者。然而现在只能活在85后,90后的记忆中。

    时代早已不同,博客内容分享的方式也开始谢幕,新浪博客主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很是令人唏嘘,有丰富精彩内容的长博文变成了微博中的“长微博”夹杂在各种短微博中间很容易被人忽略。博客和基于 RSS 等内容订阅的方式有它先天性的不足,最大的缺失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互,以及读者之间的讨论的支持等等。所以后来的一些社交网络平台演化,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解决了这些问题,另外内容本身也更加多媒体化,增强了表现能力,所以从技术上来讲内容平台无疑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的。

    但技术进步的同时,其他方面却多少有点让人担忧,内容本身正在逐渐变成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毒品”,例如情绪刺激很强烈、能迅速获得刺激感、上瘾,以及“抗药性”导致越来越无法满足自己等等的问题,而这些推荐算法带来的互联网成瘾性已经是被各大媒体多次报导批判了。这个趋势对于读者的影响基本上是越来越趋向于阅读更加短小、各种感官全面刺激、以及刷起来就停不下来,但是又越刷越空虚的内容,甚至把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还有诸如“XX 分钟看完 XXX 电影”的视频内容格式正在变得异常火爆。

    另一方面这对于内容创作者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为了让这种精神毒药更有效,除了迎合趋势在内容长度、形式上进行改进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将内容本身的情绪化刺激最大化,毕竟读者们每天需要批阅的“奏章”无数,于是乎各种煽情、标题党、甚至到为了制造大新闻,各种夸张事实、混淆视听,以及完全是假新闻和故事的情况也就接踵而至了。


    不过今天主要想探讨的是由此引发出的另一话题,关于传统内容分发平台因此而被限制的问题,例如书籍、音乐、电视电影等等平台。这方面近些年来的主要变化一个是音乐、电影等从原来的物理媒介,如CD、DVD 之类的逐渐转向流媒体和订阅服务的形式;而书籍则逐渐开始电子化,虽然“逐本购买”的方式仍然是主流,但是类似于音乐电影那样的订阅到平台,然后无限看的方式也开始渐渐普及。看起来这样的趋势似乎是完美解决了出版商控制盗版的问题,又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和观众,一举两得,但实际上却有很多问题。

    例如有时朋友聚会要一起看点什么内容娱乐的话,就会很自然地打开网页上的某一个订阅服务再投播到电视上,例如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等,有的是电视盒子直接和视频门户网站形成绑定关系,只能用其看某个平台的会员视频。这乍看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比原来通过有线电视那种被动接收的方式更加自由一些。但是看过几个质量比较一般的纪录片之类的内容后就会发现一来这类服务其实在收录和选择上都不是很全,对于最好的那一部分内容,不同的服务供应商可能会有不同的一个子集,用户如果真的想要比较自由地自己选择随时能看自己想看的内容的话,可能就要同时订阅很多个不同的服务才行。

    这点在音乐上也是类似的,最受欢迎的音乐平台像网易云或者 QQ 音乐虾米音乐之类都会有一些歌在其中一个平台上不能听,必须要去另一个平台才行的情况。所以现如今大家的手机里都是满满当当下了多个音乐app,甚至还要记住或不停翻看哪个平台有哪首自己想听的歌曲,并不停在app间切换。

    这个问题似乎等待某个内容提供商做大,到垄断的地位之后就能勉强解决。但是一方面这个很难实现的,在激烈的竞争中肯定总是会有一些内容以“独家供应”的方式出现,导致用户很烦恼。并且即使真的实现了垄断,在没有了竞争之后的发展也不会是对用户最有利的,毕竟商业的最终目的是利益最大化。现如今各个视频平台都开始推广自己平台原创的内容,也许是为了推广品牌,也许是为了降低成本,但不得不说这些内容的平均质量放在“所有内容”的大环境下还是比较普通的,可能偶有几个上乘的但大部分都只是在“试对”,内容天雷滚滚,制作粗糙……在实现了垄断消除了竞争之后内容平台很大可能只会变得更糟。


    另一个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在平时聊天中提到某一个推荐的内容,经常就会有人问,这个东西在某某平台上能看或听吗?如果没有的话,那也就略过了。如果说视频和音乐已经基本上完全转型为订阅类服务了的话,阅读领域应该就算是一个比较有趣的还处在各种方式混合的阶段:实体书店和纸质书依然顽强存在的同时,电子书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在形成几个比较大的封闭平台的情况下,还是以“单个购买”而不是订阅的方式为主,但同时订阅服务显然正在慢慢变成主流。在各种情形同时存在情况下就很容易进行对比,基本上就是一个从更多自由到更多限制的一个转变过程。

    亚马逊曾推出过针对阅读的四种不同服务:实体书店、Kindle 电子书城、Kindle unlimited 订阅式服务和 prime reading 的服务。实体书当然是最开放的,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限制,可以任意选择书店、出版商、和内容本身。电子书城就开始有了些限制,一是在 A 平台购买的书只能在 A 平台内阅读,其中如果涉及到阅读器等硬件设备方面的东西则问题会变得更严重;在各个平台互相各自封闭的情况下又每个平台只提供一个子集的内容则给用户造成了进一步的麻烦,可能得使用不同的阅读设备,安装很多个不同的 app,各自的阅读体验和操作方式也不太一样。而 Kindle Unlimited 则是订阅式服务,好处是可以无限量阅读 Kindle Unlimited 书库内的书,坏处是只能读 Kindle Unlimited 书库里的书,而这样的订阅式服务正是在侵蚀我们的软肋,慢慢地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

    内容提供商的目的永远不是给用户最好的内容,而是最能赚钱的,比如降低了版权等各方面成本费用的平台原创内容;还有最能吸引或者让用户上瘾的内容,比如鸡汤、励志之类的,而用户一旦被锁定和限制到了平台内之后,就能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潜移默化的推广,比如某些内容限时免费,或者有某些小的奖励机制,例如阅读和分享了某些内容就能抵一部分的订阅费用之类的各种机制。举例来说,豆瓣阅读就在极力推广平台原创内容,而微信读书则是在极力通过各种奖励机制圈用户和扩张的阶段。

    从受众角度来看,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份调查称美国18~29岁的人群中,有70%的人会使用非法获得的视频和音乐内容,这足以说明这一代年轻人并不愿意支付内容提供者任何订阅费用。这一方面意味着这样的内容平台是否能长期存活下去都是个问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这些平台对于追逐多样的年轻人而言确实是越来越封闭与不便了。

    封闭的内容平台究竟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还是由观众越来越个性化的喜好与厌恶所导致的?又有什么更好的模式和发展方向?这些问题都值得现代人探讨也值得优秀的内容提供商去思考。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封闭的内容平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lg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