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之前读过《庄子》,虽然我是标准理科男一枚。直到昨天听了深圳外国语学校“论道深外”两位优秀语文老师讲《无端崖之辞》之后,我对庄子的崇拜“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这篇文章权当记录我在听完课之后对于“浑沌开窍”的一些“无端崖之辞”吧!
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https://img.haomeiwen.com/i4282844/e7b824cf1bc1a0e0.jpg)
一、对教育的启发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或是老师对着孩子大吼:你怎么就是不开窍?怎么,父母或是老师的当头棒喝一定能换来孩子的醍醐灌顶、幡然醒悟直至“灵魂开窍”?“开窍”一定能成就“开挂”的人生?
庄子可能不同意,他会告诉你:“开窍”有风险,“开挂”需谨慎!
教育是要讲究规律的,不应强求,不能硬造,更不能拔苗助长,一切顺其自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限量版”,“别人家的孩子”永远不是自己的孩子,那是“隔壁老王”的!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定的程序,它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虽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都是好心,但冒然“好心”地去让自己孩子“开窍”,你可能就是愚蠢的“倏、忽”之流!
二、对友情的思考
友情是和亲情、爱情并列的人类三大美好感情之一。
朋友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对象,一般会是一群有着相同或类似价值观的人,即所谓的“志同道合”。但也有人说: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
我更认同后者所言之朋友,也就是说朋友之间不一定“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友情可以多元、也需“存异”而非一味“求同”!
每个人的经历都不能被复制,既然不能复制,那么也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如果你过多地以自己的“感同身受”替朋友做“求同”的帮助与努力,可能你就是“倏、忽”这样的损友!
给友情足够的空间、充分的包容,在朋友真正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就是好朋友!
三、对名言的理解
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了庄子的这则“浑沌之死”,你一定也学会了下面这句潘老师的忠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
附:对庄子的评价
唐朝皇帝大多尊崇道家,唐玄宗以“南华真人”誉庄子,代表作《庄子》也被受封为《南华真经》。
鲁迅先生评价庄子散文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给我的感觉就是:他是一个永葆赤子之心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智慧横流的人!(PS:一定要用“横流”才能配得上我对庄子滔滔江水般的佩服)
庄子虽然是伟大的思想家,但他却不像孔子那样喜欢讲一堆大道理,他会聪明地借助寓言故事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浅显明白,比如呆若木鸡、越俎代庖、螳臂当车、邯郸学步、东施效颦、朝三暮四等等。
按照庄子自己的说法,这叫“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但恰恰就是庄子这种“讲故事”的想象和能力能引人入胜!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特别是教育工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