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师非师
葛优躺在沙发上看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挑了一个好奇的章节《是师非师,是课非课》,看到于老师对自己的约法三章,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自然地拉直了身子,我真惭愧,这样的问题我都没想过,我逐一阅读思考他的标准我做了很多条,做得如何。
他对自己的乐法三章有12条。欣喜的是很多条我都有在做,忧愁的是没有坚持做好。
1.不背手。同学们有话,有想法还是愿意跟我讲的,长者的架子不是特别明显。自评优秀。
2.经常讲故事和笑话。我也常与同学们分享故事,似乎给予他们鸡汤的故事,他们也喜欢听,我认为幽默几乎是每个孩子都喜欢是课堂的调节剂。
3.平时说话态度力求和蔼,语气力求亲切。一般情况下,我是可以做到,但是如果看到孩子的坏行为,坏事的话,就没有这么亲切啦,肃容端视。看来还是幽默不足,不懂智取。
4.一旦做错了事,公开承认,不推卸,从良心上,我一直是认可的,也愿意去做。
5.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家访是每个学期我都做的事情,不足的是总有一些家庭我没有去串门。其实串串门,孩子容易沟通,家长能理解我们的工作,做起事情更容易。可以说一直在做,还需要努力做得更好。
6.课间尽量和学生一起玩,或者看他们玩或者与学生交谈。
课前和学生一起玩,或者看他们玩,与他们交流。这点我觉得自己做的还是不错的。我设有常规谈心,做的好的时候,每天都会有一两个孩子找我主动谈心,与他们交流心中的困惑,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行。我不仅收获到孩子纯真的眼神,会发亮的眼神,更课堂上精彩的创造,还有像是感激你的眼神。
7.主动和学生打招呼。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主动和学生打招呼,特别是自卑感比较强的孩子,我都会先主动和他们说说话,让同学们消除戒备,消除老师、同学们瞧不起自己的心里的心理。与于老师一样不漠视学生的敬礼和问候,我也总能够微笑回应,或者,“你好”回应。
8.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
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都会以“可以吗?”“行吗?”这样的语气与他们探讨交流。以书面的方式征求他的意见,我也会去做,也做过,但是还不足的。
做得不足的有:
1.一周与同学们一同值日一次。很多老师都没有这个意思,自己亦是,其实是可以做到的。这以后自己一定得多做值日的工作,因为老师的此举是一种力量的引领。
2.努力让微笑成为自己的名片。
微笑也是常有的,但一直不及呀。
通过对比,反观自己的不及,更好地作好教师这一角色,实现“是师非师”的理念。
其实于老师的“是师非师”强调的是一种师生的平等。师生的平等,是新时代一直提倡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但是持这种理念,并真正的能够做到的又能有几个老师呢?这也不是个别老师的错,而是整个教育的大背景形势。如于老师在书中所言,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信奉“天地君亲师”的话。把师生关系定格为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以致现在还一直在延续做古代的拜师礼。
于老师的“是师非师”强调的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心灵的蹲下” 真正地视孩子为朋友。李镇西:〈为什么校园里师生相逢,往往是学生先招呼老师,而不是老师先招呼学生?——学生平等观念的培养(上)〉一文说:教师在从事教育或教学时绝不可能是单向的,因为他面对的是同样有着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人”,因此,教育的实施必然是师生双向互动。教师必须有赖于学生多方面合作──即使是一种被动合作,才可能完成其教育任务。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育任务不可能完成。换句话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授受一体的关系,是双向互利性的,而不是一种单向施与。“学生作为合作者客观上襄助老师得以履职尽责、致对方‘获利’,理当从对方──老师那里获得平等礼待,老师没有理由对他们居高俯视。
再说学生有享受教育自由的权利, 平等的关系,同学们能更自由地进行思考,呈现更多创造性的知识,使得更有个性更健全地自我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