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223905/524c62eb699fa533.jpg)
前段时间有一句话很是盛行:唯一不变的就是在变。这句话被无数的行业和人员所引用,但是归结下来都是在面临危机的时候才用,这让这句本来积极的话语成了消极和欺诈的代名词,也算是一种可悲。
我为什么说这个例子,只有一点,那就是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或者时代的需求去调整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的理解。
我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教室的墙面上都书写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很明显这里鼓励的是各位学生要付出自己的汗水,敢于拼搏和奋斗,学知识、为国家做出贡献。
后来,其实也就是前几年的事情,大家发现这句话还有后半句,那就是“但那百分之一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重要”,一瞬间大家的价值光都破防了。心里想:原来努力付出真的换不来成功,在天分面前努力一文不值。
可努力真的一文不值吗?自然不是,天分固然重要,它可以让资质平凡者黯然失色;但是只有天分明显也是不够的,有一片肥沃的土地和善于种植的天赋,辛勤的耕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上周我去参加女儿的家长会,学校的副书记讲了学校一些优秀毕业生的案例,其中有两个学生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能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不能说个个天分都很好,但起码不会差。可为什么我对这两个学生印象最为深刻呢?一个是因为坚持,一个是因为努力。
坚持的那位同学,副书记说他从进入高中起的每一天早上,无论什么样子的天气都会坚持在操场上跑步五千米。有一天下了大雨,他依旧还在坚持,副书记等他跑完在风雨廊下面等着他过来,问他:“今天这么大的雨,为什么不休息一天,或者晚上跑。”他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放松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如果他认可“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岂不是轻而易举的就可以找到不坚持跑步的理由?所以变与不变也要看具体的事情和情况,一句话还是分开看比较好。
努力的那位同学,早上从来都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同时又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很多人不理解,包括一些老师,因为按照他的成绩公认考进去清华大学没有问题,但他说:“保持学习是一种习惯,保持努力也是一种习惯。”他也可以用“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来给自己放个假,可是他没有。
上面的两个例子是不变的体现,但是我们也不否认变化。我上小学的时候,民众的阅读量和知识的普及率还是比较低的,现在大家偶尔在电视上看到村里有人找上过小学或者初中的人代笔给家里人写信,觉得那是很遥远的事情,起码应该是在民国时期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现在看起来的“荒唐事”,其实并不久远、也不荒唐,我上小学的时候村里的文盲率还是很高的,找人代笔写信的人很多。
随时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我们的阅读量和阅读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大到我们发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后面还有“但那百分之一的天分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重要”。
同样的,“白岩松今天下午1点半,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曹璐老师的办公室,给大家上了5个小时题为XXX的课。”也会变成“白岩松在那一瞬间显得很尴尬。”其实这是新闻的进步,是新闻普及率升高的一种表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想想之前我们获得新闻的方式,新闻联播或者广播和报纸,信息贫乏的时代我们需要第一时间告知民众信息,而不是浪费资源和时间;现在呢?我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太多了,抛开传统的新闻联播、广播、报纸,抖音、微博、博客、快手等等都给了我们丰富的信息,此处抛开信息的价值不谈。
这些繁杂的信息一股脑的摊在你的面前,你怎么选择?看标题,看导语。对嘛,我不可能每一个都打开详看。所以现在的自媒体,尤其是短视频讲究“前三秒”;也就是刷到的前三秒就决定了人家还继续看不看。这时候什么决定了播放量?答案是:吸引眼球。
所以,这个时代选择“白岩松在那一瞬间显得很尴尬。”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现在的自媒体,甚至官媒,讲究的就是一瞬间抓住眼球。不过眼看着大家越来越出格,最近在倡导下各平台终于作出了一些限制性的方案,以避免埋没更具价值的内容。毕竟信息的价值是信息,而不是“虎头蛇尾”的“欺诈引流”。相信这个规则会让又多优质信息脱颖而出,让更多的优质信息创作者凸现出来。同时也是对媒体的规范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信各类媒体,包括自媒体,一定会为广大的读者提供更多和更有价值的作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6223905/3a1fe4b41293613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