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认知
如何简洁的方法,应对这个越发复杂的世界

如何简洁的方法,应对这个越发复杂的世界

作者: 道长是名思维贩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7-23 09:59 被阅读0次

    今天这篇,讲「如何获得看透世界本质的能力」?

    01

    世界是不是越来越复杂了?

    不知道你最近几年有没有发现:

    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你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你遇到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甚至连你遇到的新闻和背后的真相,也越来越复杂了?

    比如你看看这些问题:

    · 如何实现财务自由?

    · 如何教育好一个孩子?

    · 如何在创业中找到方向?

    · 如何增加自己的社会竞争力?

    · 如何找到合适的伴侣?

    是不是你人生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很复杂?难以搞定?

    1973 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个公共政策专家,霍斯特·里特尔(Horst W.J. Rittel)和梅尔文·韦伯(Melvin M. Webber),分析了日益复杂的美国社会,提出一个新概念 [1],叫“Wicked Problem”。

    当年他们发现,社会上越来越多问题是“Wicked Problem”。为此他们还准确给出这些问题的定义:

    1.这些问题没有清晰的定义。

    2.它没有终极的答案。

    3.你的解决方法不分对和错,只有好和坏。

    4.你采取一个什么应对措施,不会立即看到结果。

    5.没有专门给你做试错练习的地方。

    6.连有什么选项,都不清楚。

    7.没有先例可循。

    8.一个问题很可能只是一个更深的问题的症状

    9.有很多利益相关方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想要的解决方向各自不一样。

    “wicked problem”直译过来叫「怪异问题」,有人更准确翻译叫“难以解决的问题”。既然叫怪异问题,意味着当年这类问题很不太普遍。

    但两位公共学家完全没想到的是,在如今,“Wicked Problem”(怪异问题)不再怪异,却变成了“Normal Problem”,普遍性问题。

    比如你父母那一辈,“教育子女”这件事是很简单的:孩子只要听话,只要读书努力,就没问题。

    而作为我们这一代80后父母,你会发现「教育」这个事变得异常复杂:

    首先,你现在很难去定义哪种「教育」更好;

    去书店你会看到无数理论;

    「教育」这个问题还有各种子问题,比如如何引导情绪,如何建立孩子自尊;

    每个孩子的个性还不一样,你得学会因材施教。

    未来学校的选择也变得异常复杂...

    这就是你的时代特征——信息更充分,世界更复杂。


    02

    应对复杂世界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复杂世界的问题,当然不好解决。怎么办?

    通常你有两个方法:

     第一,不断实践,归纳总结经验 

    我们都知道,吃一堑,长一智。

    不过纯粹靠自己经历,去积累经验,效率未免太低。

    1、你永远不可能踏过所有坑

    上一代人,无论“学习”、“结婚生子”、“工作”、“教育”都可能用同一套模型——老实本分,拼搏努力。所以他们做很多事,都可以经验迁移。

    不过我们可不一样,现在每件事背后的逻辑异常复杂,经历了很多事,也可能搞不定下一件事。

    2、获得了经历可能也没有意义了

    我们现在都知道,10年前应该买房,应该去从事互联网行业。但10年后你脑中有了这个经验,却挤不进去了。

    英国商业哲学家查尔斯·汉迪表达过一个观点:即便你真的拥有一张人生地图,很可能也错过了使用地图的时机。

    有一句歌词你很熟悉,“后来,我终于知道了,如何去爱,你去消失在了人海。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骄傲自己是实践主义者,但事实上,很可能因为他们面临的环境还很传统。

     第二,不断学习,找出问题解决方案 

    经验不够,肯定是学习来凑。

    但「学习」这种方式,似乎还是像工业时代的产物——有限的书本,花十年时间不断让你重复掌握,人生就合格了。

    但这种方式,放在信息时代,却显露出两个致命缺陷:

    1、人太喜欢追求自洽

    我们的大脑都有一个节能设定,不想消耗太多认知资源。

    这导致我们在一知半解的事,甚至是不怎么了解的事上,往往很轻易给自己一个答案,用于自洽(自圆其说)。

    比如孩子应不应该上早教,你犹豫了很久。但你突然听朋友说,“早教能培养孩子社交能力。”为此你可能还上了知乎查了一下。

    你并没有更多去了解“早教”的其它影响,也没有去核实社交能力这个是否真的有用。

    总之,朋友的一些看似有道理,常常帮我们停止思考。

    2、人都有认知盲区

    每个人生存在世界上,都带有自己短期或长期的「生存目的」,我们只会盯着和「目的」有关的方向,从而形成大量认知盲区。

    这就好比,你一个人背着包,去黑暗的大森林探险,而你打着手电筒,只能看到前方2米远的地方。你的左边、右边、后面,甚至上方,远方的区域你很难看到。

    但这些地方,很可能有河流,有明显的标识,能够帮你找到方向。

    为什么穷人会很穷?

    看过《稀缺》这本书你就知道,那是「管窥效应」导致——我们都透过管道看前方,周围的一切都被屏蔽。

    说白了,还是信息量的问题。

    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隐藏在四面八方。而你只能看到前方一点点的距离。

    所以,你还有更好的方式:

     

    第三、直接看透本质,用很少信息量就能找到解决方案 

    这句话你听过很多遍:

    “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都看不到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结局。

    我的上一篇文章《一年读50本书,如何掌握其中90%的内容》中,写到了自己一个案例: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数据分析师,想要穷尽市场所有信息和数据,那不可能。

    只能根据现有信息量,组合成一个个分析模型,从而看到了市场的本质。

    看透本质,往往让我们大大节省认知资源,避免冗余的信息量。

    那到底什么是「看透本质」呢?

    我们又用什么方法,能够看到本质?


    03

    如何迅速看透问题本质?

    有这个本事的人,我亲眼见过一些。比如以前咨询公司一位资深分析师,也包括腾讯的产品经理。

    而那些你耳熟能详的高手,比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阿德勒、查理·芒格、史蒂夫·乔布斯、纳西姆·塔勒布...也都做到看透事物本质。

    他们如何做到?

    如果你大量研究过这些高手,就会发现他们的“思维工具箱”虽然千差万别,但有几样东西却是每个人必备的。

    这些工具并不需要你掌握认识论、各类复杂哲学、逻辑学、而是要掌握一套普遍规律就行。

    我们就用斯科特·佩奇在《多样性红利》强调的认知工具箱,因为他讲得够清楚:

     第一个工具,预测模型 

    刚刚我们说了,能够看透本质,肯定都是发现了市场一些规律,组合成了预测模型。

    比如乔布斯在1984年看到了PC时代会崛起,在2008年又看到了移动互联网会到来。

    纳西姆·塔勒布看透了「风险管理」,就拿这个来预测金融市场,帮自己挣很多钱。

    不过,如何做到预测?需要第二个工具。

     第二个工具,系统思考能力 

    能够自建「预测模型」,核心需要有一个——「系统思考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从表面大量信息中,看到一件事背后系统是什么。

    所谓「看透系统」,就是看到一件事的正反馈循环有哪些核心要素。

    举个案例:

    亚马逊现在的市值现在是5000亿美金,是原来的五六百倍。为什么资本市场给予这本高的估值?

    因为贝索斯发现了电商市场的一个系统:

    1、无限选品(Selection)。要给用户无限的选择

    2、顶级体验(Experience)。

    3、最低的价格(Lower Prices)。

    这三个要素组合起了一个飞轮,形成飞轮效应,也就是系统的正反馈。

    要同时做到这三者都不容易,比如“要给用户无限选择”。淘宝的做法是商家打广告,给钱更多的就让店铺位置靠前。

    贝索斯当年放弃这个选择,虽然可以很快赚一大笔钱。但他认为如果这样,消费者只能看到那些愿意打广告的公司,没法选择更多。

    自从1997年看透了这个电商的「系统」,亚马逊才能高增长20年,能够帮贝索斯成为世界首富。

    看透“飞轮”中的要素,已经够高级了。不过还有更高级的。

    那就是看到一个系统的进化逻辑。

    比如所有人会感觉,科技的进步难以预测。

    但凯文·凯利(KK)却说NO!科技趋势完全可以预测,因为科技本身就是一个系统进化体。

    你只要知道生物进化的基础理论,再去看科技进步,就会看到很多本质。

    比如在1994年,KK就预测一个手握的屏幕——智能手机必然到来,他也预测VR时代,包括未来的物联网必将实现。

    不过,问题又来了。如何去看透一个系统呢?这需要第三个工具。

     第三个工具,多样性视角 

    其实你会发现,要真正发现一个系统,还是需要大量信息。

    比如KK是因为自己是《连线》杂志的主编,采访了很多科技圈的人。KK把和他们的对话整理起来,才是自己的第一部成名作《失控》。

    这又回到我们文章第二段说到的悖论——学习,存在大量缺陷,我们只能看到前方2米手电筒的位置,难以看到更多的视角。

    所以这个时候,斯科特·佩奇,会专门写本书叫《多样性红利》,他会告诉你,你需要「多样性视角」。

    并且佩奇在书中反复强调——「视角」,是解决棘手问题的关键。

    因为多样性决定了你发现系统的能力;而系统能力,又决定了你的预测能力;预测能力,就是看问题本质的能力。

    那这个核心点——「多样性视角」,到底是什么呢?


    04

    什么是真正的「多样性视角」?

    什么是「多样性」?

    事实上,每个人现在微信里都有十几个群,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行业。

    你能从中获取「多样性视角」吗?

    其实很难。为什么很难从这些群里获得信息?

    你需要理解,什么是真实的「多样性」?

    比如现在把两只天鹅和一只丑小鸭放你面前,让你说:

    一只丑小鸭跟一只天鹅区别更大,还是两只天鹅之间区别更大?

    你肯定会说,肯定是丑小鸭跟天鹅的区别大啊。

    但你这么说是只考虑了它们的外形,如果从其他方面比较,比如DNA,他们的相似度可能有99%。

    而如果从出生地,一只天鹅和丑小鸭来自南方,而另一只天鹅来自北方。

    再比如按颜色来说,丑小鸭是灰色,而更接近白色的天鹅,而另一只黑色的天鹅反而差别更大。

    稍微深入,你根本不可能对物体简单归类,这就是1969年,美籍学者渡边慧提出的著名的「丑小鸭定理」。

    再比如一个社群现在有a、独角兽CEO;b、某家公司技术大牛;c、知名写作者;d、积极的学生党。

    你能说abc是一类,因为是大神;而d是另一个类,即小白吗?

    当然你可以,但是如果这样,小白就不敢说话,而大神也不会看到其他人的视角。

    而在我们「超脑」社群成员,有些就是大学生。但是我很多对于论文的搜索技术就是他们提供的。

    如果你对比《乌合之众》和《多样性红利》这本书,你就发现:

    为什么有些群体聚在一起就是乌合之众了?而有些群体聚在一起,却展现出惊人力量,形成超智能体?

    核心的原因,还是「多样性视角」。

    如果一个群体迷信绝对权威,成员只凭一腔热血,不提出反思和不同视角。那必定会形成乌合之众。

    纳粹、传销组织、很多公司...都是如此。

    但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组织,都是多样性组织。

    因为复杂问题就是系统问题,而只有当你看到或改变每个系统正反馈的关键节点,才能凌驾在系统之上。

    而发现这些节点,个体打着两米远的手电动,是很难完成的。


    05

    不仅视角,还要结构

    从组织结构来看,多数群体是「树形结构」,从上到下,上面有一个绝对权威,下面是一干教众。

    而有些是「星形结构」,比如很多社群每周请一些大V分享,大家围过去看看。

    而最厉害的,是「网络拓扑结构」,任何一个节点,能够对接其它所有节点。

    比如在上周文章《一年读50本书,如何掌握其中90%的内容》中,我举了我们「超脑」社群成员杨杨的案例,她遇到了抑郁情绪,想通过学习心理学去改变。

    于是她可以发起话题,搜索群里对心理学或神经科学积累很厉害的人。或者沿着她的思维脉络,不断去调动沿途感兴趣的人。

    当然在这个过程,她可能激发了别人研究某个领域的兴趣。她理解就能成为跟随者,又一起拓展另外的领域。

    不过「网络拓扑结构」看上去非常美好,但是其中建立也需要一些底层原理,并不是把众多视角放在一起,就能自动形成。

    为什么美国海豹突击队战斗力如此之强?

    他们六个人一个小组,在对伊拉克和基地组织作战时,常常能对抗上百人。

    他们有个简单行动规则:

    1、每个队员要和前面那个队员干不一样的事

    比如搜索房子,前面队友去到左边,你就应该去到右边。

    2、队伍没有固定领导。

    谁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他就是领导,其他人马上追随他。

    海豹突击队的组织,就是「网络拓扑结构」。

    一般的组织是靠管理,而超级组织是靠无控制的网络结构。

    我今年创立的「超脑」组织,当然也想建立成「网络结构」。

    因为多年的数据处理经验告诉我,真正的「多样性视角」,来自每个人对人生的思考,来自对某个领域的独立负责。

    开一家面馆,吃面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没有办法形成视角。

    只有让每个人成为网络中的主人,才是最大效率的组织。

    为此,「超脑」不予余力。

    比如第一期成员有研究巴拉巴西「网络科学」理论的,有研究「群体智能」著作的,有喜欢游戏思维的产品经理,有深入的论文党帮忙探索方向的。

    我们用过知识星球,用过MarginNote,用过微信群。后来发现,只有自己做数据库,成立MindIn网站,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网络拓扑」结构组织。

    我们是一个真正去研究复杂问题组织,一个去研究生活本质,世界系统的组织,一个没有绝对权威崇拜,拥抱多样性视角的组织。


    06

    启示

    非常幸运的是,我此前三份职业:

    数据分析、产品经理、写作者。都让我有大把经验刻意练习这套能力:

    迅速看到问题本质。

    这个能力,在传统时代,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但在信息时代,在形成了网络组织的阵营中,也许只是每个人的基础能力。

    本篇文章主要逻辑 - 

    人类一开始是原始部落时代,我们的生存高度依赖外部环境,而外部环境异常复杂,所以所有人抱团取暖,形成群体。

    而在农业社会,生存和土地相绑定,整个社会固化下来。统治者需要维持这种稳定,所以给群体洗脑。中西方都进入一个全民崇拜的迷失心智社会。

    工业时代,生存和科学技术相绑定,于是我们开始探索和思考自己,成就了人类个体时代。

    而现在,信息时代,外部信息和自我信息相互交织,变得异常复杂。

    也许,我们又会回到群体智能时代,只有依靠群体,才能帮助每一个个体,去对抗世界的熵增。

    群体智能时代,拭目以待...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简洁的方法,应对这个越发复杂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st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