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是一个人所有价值判断的总和,所谓价值判断就是面对一件事物,对其是好还是坏、是对还是错、是美还是丑的判断。对一件事物的价值判断有四种,好的、坏的、不知道和无法判断,那么对两件事物的判断组合就会有4*4种,对n个事物的判断就是4的n次幂,因此价值判断的组合是个极大的数字,也因此人与人的价值观是不可能相同的,这也造就了人的独特性。关于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一文中谈过,这里就不在复述了,这里着重谈构建价值观的方法。
之前在《人》一篇中也谈到过,价值判断是人的个体模型的输出,形成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复杂的,这造成了人的不可复制性也成就了人的自由。因此,所谓人,其直接表现就是其价值观,所以“做人”就是构建人的价值观。对于“做人”,东西方文明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东方重视综合而西方则重视分解,二者正好是硬币的两面。
综合的劣势在于,入门困难,对初学者很不友好,没有一条完善的路径可循,而且没有严格的标准衡量,以至于鱼龙混杂,很多妄人可以滥竽充数;优点在于这种不严谨的体系给予个体极大的自由空间,所以一旦入门则通常可以达到相当的高度。东方价值观构建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禅宗、悟道、境界等等这些概念,所有这些概念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背后都是一个综合了各种复杂因素的混沌系统,而东方文明并不对其进行分解,而是说“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没有方法,所以为了有所突破只能靠参悟、靠慧根,说白了就是在训练方法上面凭运气、撞大运。所以,这种方法是极其难以掌握的,不但过程难以掌控,就连最终的结果也难以判定。例如两晋流行的谈玄,就是这种现象的极致,大家谈的玄之又玄,甚至连自己都弄不清楚,弄不清楚也就算了,反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然这其中不乏真通透的人,但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恐怕绝大多数都是附庸风雅罢了。
分解的劣势在于限制了个性发挥的自由,所以一旦形成体系就会按照这一体系发展下去,如此便牺牲了更广阔的可能性,容易掉进局部最优的陷阱中无法自拔。但是分解有个极大的优势,那就是可以分解出一系列标准的训练方式,可以帮助初学者入门直到掌握所有技术,然后再开始更高层次的探索,这也就是现在的整个科学体系。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显然科学的体系更适合作为入门的方法。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肇始,那时希腊文明中只有一门学问就是哲学,翻译过来是爱智慧,而所谓智慧就是能够解释一切和预测一切。所以,那时的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逐渐的,这门学科被分为了两类,一类对客观现象进行研究,被称为物理学,另一类则对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研究,被称为形而上学。再到后来,客观现象的研究越分越细,成了今天的科学;形而上学则反而被冠以哲学的名称。这一过程恰恰就是人们天生习惯了的一种建立价值观的过程,所以现如今我们不妨遵循同样的过程构建个体的价值观。
1、对客观现象的理解是价值观的基础,对客观现象的研究起初叫做物理学,后来分解为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等,但是最终还是会统一于物理学,因为化学的本质是原子层面的物理运动,生物学大多是分子层面的物理运动、地理学则是宏观的物理运动等等,最终一切理论都可以归纳到理论物理学,而其他学科只保留对专业技术的研究。学习物理学要有数学作为基础,如学数学在《如何训练数学》中已经谈到。有了数学基础,就可以开始经典物理学的学习了,包括经典力学、光学和电磁学。这些就是初中、高中教材的内容,其实中国的基础教育是相当完善的,包括教材和教程,只是为了提高效率使用了考试的方式进行选拔,虽然这也是目前已知的成本收益比最优的方式,但是难免会造成一些唯分数论的负面效应,不过总体还是瑕不掩瑜的。而如果不是功利的去应付考试的话,整个这套教材和教学过程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关于教育又是一个大的话题,这个话题在《教育》一篇中谈到。如何学习物理呢?实际上,我们所学的物理其实是物理的数学模型,归根到底我们学习的还是一种数学模型,所以参考《如何训练数学》就可以了。有了数学和经典物理学的基础,就为后面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2、要学习历史。历史本来只是故事,你可以去读《世说新语》,那就是一本古代的八卦书,可以去读《史记》那是用极优美凝练的语言写就的一本故事书。所以,当你不带有功利目的去读历史的时候,就会觉得其乐无穷,从小孩到老人,没有人不喜欢听故事,这是人类演化出来的信息饥渴天性。关于如何学历史,在《如何学历史》一篇中已经谈到。
3、深入的学习理论物理,掌握了经典物理之后,要去探索更深入的物理学领域,包括了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弦论等等。当然,这些领域用到了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所以可以先弄明白其通俗解释,有了精力再去完善细节,去研究其数学模型。当然,弄明白通俗解释最好的办法是读科普书,或者看科普视频,看不同的科普书,因为通俗解释通常会通过通俗的例子去做比喻,但是既然是比喻就难免有失严谨,甚至会误导初学者南辕北辙,所以多看几本不同的科普书、多看不同的科普视频,从多个维度对自己的理解加以校准,可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在进入这些最宏观或者最微观的领域时,切记避免将科学问题与宗教或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例如,那些量子佛学之类的把戏都是一些宵小妄人牟利的拙劣手段,千万不要掉入这种事是而非的陷阱中去。其实,识别陷阱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看这一套理论是否具有可证伪性,而不是仅仅看他是否自洽。自洽是容易的,自洽的理论也有无穷多,但是如果不能通过实验证伪,那么对我们理解宇宙则毫无意义。
4、要有爱好。价值观的构建需要很多素材,科学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大的部分是各种体验,这在《人本》一篇中详细谈过。至于如何找到爱好,在《如何找到爱好》一篇中谈到。爱好最好不止一个,而且最好不同的爱好都有一个,其中运动类的爱好是必须的,具体原因在《我们为什么要运动》一篇中谈到,在运动之外还可以有唱歌、画画、书法、棋类等等爱好。但是爱好多的前提是每种爱好都要达到相当的段位,确切说至少要达到4段以上,否则只是在一味的获取初级体验,这种积累并无意义。为什么要达到4段以上呢?因为通常这个段位已经掌握了这项爱好的所有基本技术,对这项运动有了透彻的理解,或者说,例如,街边打的羽毛球并不是真正的羽毛球,即便上了场地但自己一味乱打,也不是真正的羽毛球,只有经过训练掌握了标准技术,运用标准技术进行比赛时你才真正接触到了这项运动。另外,广泛的爱好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效应,很多时候在一种爱好上面遇到瓶颈无论如何无法突破时,往往可以在另一项爱好上获得灵感,瞬间取得突破。比较有名的,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书法造诣大增,终成一代宗师。日常生活中这种例子也比比皆是,例如打篮球启动速度慢难以突破,但是学习了羽毛球的步法,其中有个小技巧叫叉步启动,这个技巧用在篮球上面突破起来就变得易如反掌了。
5、训练理性。理性工具的使用方式是,排除那些显然错误的结论,筛选出没有那么多错误的结论。对于价值判断而言,也需要理性工具进行筛选,那些不自洽的要即时排除,长久坚持下来,价值观才能通透和精一。关于如何训练理性,在《如何训练理性》一篇中谈到,理性工具的使用对于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来说都是基石,所以训练理性能力是永远无法绕开的一个环节,就像一切运动都离不开跑步,所以无论如何这个工具务必要达到精通。
6、广泛的读书。读书的价值在于获取极致体验,读经典获取体验更快,质量也更高。读书就是与先贤对话,能够流传下来的经典价值更大,想象一下,如果你可以与当代最伟大的人物们对话,聆听教诲会有怎样的收获,那么与历代伟人对话又会产生怎样的收获呢?关于如何读书,在《如何读书》中谈到。
7、演讲与写作。技能必须经过实践才能掌握,知识必须经过实践方能融汇贯通,所以我们要有广泛的爱好去实践我们所掌握的学习技能的方法,也要去实践突破瓶颈的方法,而对于很多知识而言就相对困难些。例如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我们并没有途径去实践它,再如一些框架性的知识,通常也只能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实践。对于知识,有一种很好的实践方式,就是讲给别人听,给别人讲清楚。对于特定的知识,如果自己想清楚了,这些知识你可能掌握了60%,因为很多问题在你的盲区,你是想不到也看不到的。但是,如果能够给别人讲清楚,你应该已经掌握了90%,因为在思考如何能给别人讲清楚的过程中,你就不得不考虑他们可能会提出的一些问题,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大大减少自己的盲区。给别人讲,一种是演讲,当然这种机会未必很多,而且演讲也需要一些专门的训练,这些在《如何演讲》中谈到。演讲之外我们可以通过写作达到实践目的,写作毕竟还是比较自由的,当然写作也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这在《如何写文章》中谈到。
8、经过大量的学习与实践,我们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素材,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一个框架将这些素材组合起来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价值观,这时我们需要学习哲学。事实上,哲学发展到现在,其关于客观现象的部分已经彻底由物理学取代了,而随着物理学的不断发展,包括宏观与微观的实验观测以及理论研究过程中积累的科学方法,本体问题也已经成了物理学的领域。而关于人类思想的研究则被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接手,狭义的形而上学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哲学已经变成了哲学史。然而,这部哲学史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其中很多结论在当今的理论体系中已经被淘汰,但是他们的意义恰恰在于为我们排除了这些错误和陷阱,虽然限于条件当时得出了错误的或者不完善的结论,但是他们的方法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哲学史,重要的不是那些结论,而是前辈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就是得出结论的路径与方法。这些在《如何学哲学》中谈到。
9、人与人的关系与情感。这是最复杂的部分,也是价值观最终极的部分。可以说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他人,我们的一切快乐也来自于他人。换句话说,没有他人,我们就不会有情绪也不会有情感,而积极的看法则是,作为人类所独有的最丰富多彩的情感正是来自于与他人的关系。当我们用理性工具分析如何处理与他人关系这个问题时,首先需要问的两个问题是“什么是我什么又是他人”和“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是为了什么”。前一个问题,在《人》一篇中谈到,后一个问题在《人与人的关系》一篇中谈到。当然,这些只是在我个人的体系中自洽的一整套理论,索性的是没有什么与主流价值观相悖的结论,但这绝不是唯一的理论,而且这套理论也不可能没有错误,所以正如最初在写作目的中谈到的,这些文章的问世的唯一目的是接受批判,希望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取批判从而能够使得这一理论体系更臻于完善。
价值观的构建只应有开始不应有结束,即便下一秒是死亡,这一秒也应专注于收集这人生最后的极致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