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末带孩子出去玩儿,几个妈妈就开始聊起了家常,最后讨论的就是快期末了,给孩子承诺如何奖励考试结果的比拼。
我家说好了,考到全年级前五名,出国旅游。
我家是考xx分奖励5000块钱... ,现在给少了,不乐意。
我家是就可以买他喜欢的哪个XX
... ...
妈妈们总会再时间缝隙中,抽出时间来炫耀 比较孩子,连给孩子的“奖励”也不例外。
临近期末了,父母们都会使出杀手锏,希望通过这个可以让孩子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应该是父母觉得满意的答卷。
而孩子们亦然,也在绞尽脑汁的想,要以此向父母索要什么好奖励。
由于家里楼下和大宝幼儿园旁边都有一所小学,每次接送就会碰到很多小学生,最近也经常听到一些小学生们在议论着和家长同样的话题。
“我妈说了,这次我要是能全年级前五,就给我奖励2000块钱“
我爸妈说我要是能每科都考90分以上就可以去香港迪士尼玩了。你也和爸妈说去迪士尼吧,我们就可以一起去了。 ”
“可以,我也很想去香港玩儿下,反正我也还有一些积分,也可以换钱”。
2
凡是和育儿教育相关的我都特别感兴趣,就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找了几位妈妈问关于积分的问题。
我也是从别的妈妈哪儿学的,然后还在网上买了,积分表
从去年开始用,刚开始其实蛮有效果的,孩子乖巧很多,省心多了
刚开始就是考的好了就买她想要的玩具,包等。或者想去哪儿玩儿。
那为了达到目标是卯足了劲,学习成绩真的提升的很快的。
不过今年,胃口大开,要5000块钱。
我说不行,她就说,那就别想我考98分了。反正也得不到我的奖励,我就随便考考就好了吧。
我也是很无奈~~“
妈妈们基本一致的反应就是,刚开始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孩子慢慢的会讨价还价,胃口也越来越大,同学之间相互比拼。
什么时候学习的意义是变成了金钱奖励,或者一次旅行,一个玩具了?
3
《三个小男孩》的故事可能会对大家有启发:
有一位老人,退休后在学校附近的一间房子里居住。
一天,走来三个男孩子,把一只破垃圾桶踢来踢去,玩得不亦乐乎。
老人受不了这种噪音的折磨,便出去与这些小学生谈判。
他说:“看到你们踢桶玩,我很高兴。如果你们每天来踢,我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元钱。”。
三个男孩子很高兴,接受了老人的要求,更加起劲地表演他们的足下功夫。
过了三天,老人忧愁地对他们说:“物价上涨了,我的收入减了一半,所以从明天起,我只能给你们五角钱”。
孩子们很不开心,但放学后,仍坚持来表演。
一个星期后,老人又愁眉苦脸地说:“最近我没有收到养老金汇款,从明天起,我每天只能给你们两角钱了。”
三个小男孩立刻脸色铁青,连连说:“不干了!不干了!谁会为了区区两角钱,在这儿浪费宝贵的时间?”。
从此老人的房前又恢复了以往的宁静
明明是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兴趣爱好,最后却能让孩子自动放弃,这中间只隔了“奖励”。
老人成功地用“奖励”毁掉了孩子们的兴趣,找回了之前的宁静生活。
再也不愿意去踢垃圾桶的孩子们,早已忘记当初的兴趣,而只记得自己是为了利益而踢。
同样的道理,我们用”奖励“作为诱饵来刺激孩子的学习,成了一种家长要求孩子以成绩回报自己的经济贿赂,孩子学习变成了”回报经济“。
它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是兴趣和对自己责任,却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
有满意的奖励就像打了鸡血一般,没有奖励就满满的失落感,这样患得患失,孩子是不能真的学好的。
4
而针对这个问题我和几个妈妈交流的时候,豆豆妈妈的做法却让我觉得很赞。
豆豆妈妈知道孩子非常想要一块电话手表,但并没有说破。对于孩子考试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
当孩子拿回成绩单,是班级第12名,孩子本来有些忧心忡忡。
豆豆妈妈说”不错,快进前十了“,然后转移话题,说是不是很想要一块电话手表,正好放假了,妈妈陪你去买。
孩子心里自然是非常开心的,这样孩子在考试成绩和买电话手表上是没有冲突的,而是建立了两者建立了良好的条件反射,想到”学习“时,伴有了愉快的情绪体验。
亲子关系是亲密的,而不是一种交易。
学校和社会已经非常重视学习成绩和排名了,作为父母,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成绩好,但不一定非要表现的那么明显,让孩子在家里可以更轻松愉快去面对。
父母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如果要孩子达到我们的要求目的才能给予,亲子关系就已经变成了一场交易。我不认为这样的孩子以后会和你有多亲密。
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持续愉快学习的动力,在没有任何物质奖励的情况下,孩子能自主的去学习。
5
关于妈妈和孩子们口中的积分表,我专门进行了搜索了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积分表中,孩子的运动 打针 做家务 包括睡觉都有奖励,本该是兴趣的培养,性格的培养项目都成了交易。
比如捐献:我想这是让孩子由同理心,激发孩子爱心的项目,如果孩子是为了积分而作,捐献的目的还能达成吗?
又比如打针这个事情,让孩子勇敢面对惧怕的事情,是锻炼孩子坚强乐观的态度,但孩子打针的目的却是为了得到积分奖励。
这些孩子的关注点都在获得的奖励,所有的事情本末倒置了。
当亲子关系变成了一场交易,学习变成了一场交易,爱心善心变成了一场交易,将来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
我们给予孩子心仪的物件是基于我们对孩子的爱,而不是一场交易。
假想,某天我们老了,叫孩子回家,孩子说,”我回来有什么奖励啊“,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奖励本身是一种激励,但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变成一种交易,则失去了奖励本应该赋予的意义。
孩子在某个事件上有进步,我们及时的鼓励表扬孩子的这种行为和品格,比如孩子勇敢 坚强(不怕打针),敢于承担和面对。
尤其是不要在孩子的正常需求上去添加很多和学习相关的条件,这样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也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健康发展。
育儿方法从来不是一层不变的,也没有完全正确和错误的,但不能离开了本质去谈效果。不能为了短期的轻松和忽略了长远的影响。
梓岩妈妈:两个孩子的妈妈,为了孩子苦研儿科医学,勤学儿童心理学,推广科学育儿咨询服务4年余。用实际行动影响更多的妈妈科学养育的辣妈一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 ◆ ◆ ◆
辣妈育儿新知,妈妈共读育儿书,健康养育,妈妈向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