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儿子吃方便面,一口吃一大快杆子,我觉得能有拳头那么大,一下子全放嘴里了。以前教育过了,现在还这样,我看不过去了,很气愤。于是便批评了他。
后来我寻思,为什么我想教育孩子一个行为,比如让他小口吃饭,却要先生气呢。生气了,就不是教育,变成了责备,一定没有好下场。果然,儿子不吃了,背起书包就出门了。 我为什么生气?
总结我的认知模式如下:
情景:孩子一口吃太多方便面。
情绪行为:生气,继而批评、责备孩子。
自动思维:那么满口塞进去食物,很难看,很没教养。很讨人厌。
中间信念:如果行为举止不雅,就会被笑话没修养,会被人看不起。
核心信念:?
猜猜核心信念是什么?无论是什么,即使是“被人看不起”这一点,就点燃了我的火气。这就是小刺激对应的大反应。吃个面是小刺激,对应的是我的火气,中间就是我的功能不良的信念,正是这些功能不良的信念,影响人的情绪,找出来,改变信念,就可以减少负面情绪的爆发。自己做不到,要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哦。
看了李克富老师的文章,“见贤”方能“思齐”,与此事有联系。文章大意是自己要用嘴巴吹灭蜡烛,但是旁边的人先于自己用手扇灭了蜡烛。作者认为这是一个人的潜意识作祟,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妥,感到无地自容。关键是作者之前已经知道用嘴吹灭蜡烛这个行为不妥。为什么做不到?是习惯、潜意识、底层代码、行为储备等各种理论。我们就称其为习惯吧。没有养成吃饭优雅的习惯,在公共的场合当然会露馅。对,我教育儿子的目的就是希望养成良好的习惯。遗憾的是我也没有养成先接纳,后教育的习惯,而又运用了责备孩子的习惯。
不过,好像第一次发生此事时我接纳了。我依稀记得我是这样说的:“哇,儿子,你的口那么大呀,能放那么多面!难道你的嘴巴不难受吗?”儿子说“不难受啊,你看,我再吃一口”。于是儿子又那么一大口。我说那样不雅,要小口吃饭。 后来有几次儿子仍然那样吃,我没关注他。
今天再次出现这样的行为,反馈到的信息是,我接纳的方式反而变相地强化了大口吃面的行为。
多么痛的领悟!还好,领悟了!
接纳孩子一定要留意呀,并不是随意的不经大脑。
今天早上继续忽略的话,过几天可能就不会出现了,谁知哪根筋使然,居然又关注他了。这一关注,又是强化。
相信,坚持忽略多次,大口吃面的行为一定会消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