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所以,要营造好的家庭环境,父母需要先检查以下,自身是否存在这5种言行习惯。
【一】消极的社会观
一些父母经常会在孩子面前谈论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分配不公、道德沦丧、贪污腐化等社会阴暗面,发牢骚、讲怪话、怨气连天;有的父母甚至还把反映社会阴暗面的“顺口溜”说给孩子听。
面对父母消极的社会观,孩子长期耳濡目染,不仅会变得缺少社会责任感和远大志向,看问题偏激、情绪不稳定、自私自利、任性蛮横,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对社会的偏见也会受父母影响,变得越来越多。
【二】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
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生活富裕,但家庭氛围中缺少一种艰苦朴素、奋发进取的精神,只满足于目前的安乐生活,作为父母,事业上不仅无所作为,还时常沉湎于吃喝玩乐中。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身为父母,爱孩子,就要以身作则,凡事先给孩子树立榜样;爱孩子,就要通过家长遇事的行为,引发孩子独立思考“为什么爸爸妈妈会这么做”;爱孩子,就要用自己的奋斗感染孩子一样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为之可以吃苦耐劳。
【三】不和睦的家庭关系
家庭主要成员不能和睦相处,经常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这种状况不仅给家庭生活罩上了阴影,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难以弥补的心理创伤。
当然,人无完人。生活中时常发生的琐事及各种夹杂其间的情绪,让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一时控制不住便吵起了嘴。而这,就如同牙齿和舌头的关系一般。
但是,在吵架之后,家长是怎样让自己从愤怒的情绪里解脱出来?和另一半和好?又是如何向孩子解释你们争执原因的?这就很重要。
毕竟,父母亲吵架会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更多时候取决于家长在吵架以后解决矛盾的方式。
【四】非打即骂的教育方法
孩子经常处在被打骂责难的环境中,是对孩子幼小心灵和肉体的一种摧残,易使孩子意志脆弱、胆小怕事、精神恍惚、情绪低落、缺乏自信。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
为此,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可能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五】缺乏修养的讲话方式
一些父母由于平时说话方式不太注意,不经意间,会将社会上一些不太礼貌的用语带入家庭生活,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讲一些低级趣味的话。
长期以往,孩子会受到家长的“言传”影响,日常口语也学着家长,变得粗鲁起来。
所以,当面对孩子时,家长在讲话前,应衡量一下自己的言辞对于孩子是否合适,再行开口。
父母亲的谈话举止时常决定着家庭氛围的好坏。好的家庭环境造就优秀积极的孩子;反之,则会让孩子复制父母的缺点或是被不良环境影响,成为身心不健康的人。因此,身为家长,我们需要对上述5种言行加以警惕,以免不小心“教坏”了自己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