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有一组词语: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意思是,最完满的东西好象有欠缺,最充盈的东西好象空虚,最直的东西好象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象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象言语迟钝。
咋读这段话,感觉不太好理解。
其实,道理是显而见的,它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即事物在很多时候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个成语,与上面的含义相同,就是“大智若愚”。
不知道它的本源是不是来自《道德经》,据考证,这个词语最早见于苏轼文集,提法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词语的风格与《道德经》极为相似,大约是受到了《道德经》的影响吧。
有大智慧的人,在处理问题时,让自己显得很愚钝的样子。在日常生活中,大智若愚给我们哪些智慧启示呢?
01功成弗居
老子说:“功成而弗居”。自己知道有功劳,但却始终谦虚谨慎,不居功自傲。
历史上,有人功成名就之后,锋芒毕露,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处处表现的功高盖主,结果引来杀身之祸。这种情况,并非个别。
在当今社会中,也有一些人,做出了一点成绩,就自吹自擂,贬低他人,骄傲蛮横。这样的人,有几个结果是好的呢?他们真应该认真悟一悟“功成弗居”的真谛。
三国时期的刘备,放下架子,三顾茅庐,终成大业。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研究杂交水稻,享誉全世界,仍然不求荣华,默默奉献,长期奋斗在科研第一线。
据说,世首富比尔.盖茨,将自己的巨额财富捐献出来,做慈善事业,自己生活却极其节俭、低调。
02宁静致远
现代社会,许多人心态浮躁,追逐名利,把自己置身于身心俱疲的境地,事业和家庭难以为继。
老子的名言“致虚极,守静笃”,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认识自然规律,内心坦然,排除杂念,宁静才能致远。
古时候,司马懿深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在与诸葛亮的对阵中,任凭诸葛亮怎么用“激将法”,都按兵不动,最终夺取了战场的主动权。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老者,挑着担子在街头上行走,一头的瓦罐不小心掉到地上摔碎了,但老者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头也不回地继续往前走。
一个路人赶忙过去,对他说:“你的瓦罐掉地上摔破了。”老者一脸的平静,回答说:“我知道了。但你停下来又能怎样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处事,该放下的要 放下,要宁静、平静,有智慧地处理问题。
03千里之行
要敢于下笨功夫。
有的人擅长投机取巧,想不劳而获,须知,世界上事情,都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做事还是需要踏踏实实。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有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500多年前的话,却通俗易懂,其蕴含的道理也发人深醒。
就我们的写作来说,要取得成绩,也是要下积累的功夫。写作高手,也并非一日之功。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上,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为的是每时每刻都随时记诵。
正是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才在写作时得心应手,成为著名作家。
04复归婴儿
不做物欲的奴隶。
老子《道德经》提倡“复归于婴儿”。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象婴儿般淳朴,无欲无求。老子认为,简化生活,返璞归真,才是幸福快乐的源泉。
晋朝陶渊明写过一篇《桃花源记》,描写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人和谐相处的大同世界。
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去到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中,但内心保持平淡清静,“为腹不为目”(《道德经》中语,意思是,饱腹足矣,不去追求那些声色犬马的东西。),仍是必要的。
郑板桥有句名言:难得糊涂。
在职场上,我们也常常见到那些难得糊涂的人。在名利面前,他们不争不抢,加班加点而不计报酬,看起来是愚钝,实则是大聪明。
在别人争的不可开交时,大家往往把信任票投给了他,名利双收的最终还是这样的人。
大智若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