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
当实践没有输出,就需要回归理论。今天回顾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他提出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的实质
认知的发展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同化(图式的量变)、顺应(图式的质变)和平衡,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认知发展的阶段
a.感觉运动阶段(0~2岁):手的抓取和手的吸吮为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当某一东西从面前消失,儿童知道并非永久消失。)
b.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停留在具体思维或者表象思维,思维具有刻板性、不可逆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一群一年级的小朋友看似热闹,实则自言自语,称之为“集体的对白”)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具有一定弹性、可逆转;能借助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具体运算。
d.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能理解符号的含义,思维接近成年人思维。
3.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a.成熟b.练习和经验c.社会性经验d.平衡过程
4.教学指导
a.多参加社会活动b.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
c.创始最佳难度d.提供活动e.了解儿童如何思考
个人反思:高中的学生思维接近成人,不需要借助简单的表象活动促进思考。反而应该给儿童创设活动,比如理科的实验、在实验中交流,认识自身的不足和优势。
现在的教育需要提升学生的素养,如何提升学生的素养,需要理论的指导。
考上南师大研究生,当时333教育综合背了7遍,现在忘记差不多了,这里想回忆一下。
梳理人的发展特点。
1.个体的差异性。是指人身体和心理的差异。
2.顺序性。从小到大遵循身心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3.不均衡性。每个人擅长的不一样。
4.整体性。包括社会性的影响。
5.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明显的特征。
如果我能把理论用于实践,又能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就好了。
举个例子:如果在教育中遇到学生偏科很严重怎么办?
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中的一条,发展的不均衡性,利用整体性的特点,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学生成长。
学生在学习中大部分有学科的发展不均衡性,也就是我们说的偏科。这时候我们的态度不是你再努力一下就可以了,而是用心对待不后悔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