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杂文
日本的“物哀”之情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物感”、“感物”、“感兴

日本的“物哀”之情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物感”、“感物”、“感兴

作者: 周胜王 | 来源:发表于2020-06-02 14:06 被阅读0次

(1)中国的“物”除自然景物外,也像日本的“物哀”之“物”一样包含着“事”,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但日本的“物哀”中的“物”与“事”,指的完全是与个人情感有关的事物,而中国的“感物”之“物”(或“事”)更多侧重社会政治与伦理教化的内容。

(2)中国的“感物”论强调感物而生“情”,这种“情”是基于社会理性化的“志”基础上的“情”,与社会化、伦理化的情志合一、情理合一;但日本“物哀论”中的“情”及“人情”则主要是指人的与理性、道德观念相对立的自然感情即私情。

(3)中国“感物”的感情表现是“发乎情,止乎礼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日本的“物哀”的情感表现则是发乎情、止乎情,乐而淫、哀而伤。

(4)日本“物哀论”与中国明清诗论中的“情景交融”论也有相通之处,但“情景交融”论讲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主体使客体诗意化、审美化,从而实现主客体的契合与统一,达成中和之美。 “物哀论”的重点则不在主体与客体、“情”与“境”的关系,而是侧重于作家作品对人性与人情的深度理解与表达,并且特别注重读者的接受效果,也就是让读者“知物哀”,在人所难免的行为失控、情感失衡的体验中,加深对真实的人性与人情的理解,实现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心灵共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本的“物哀”之情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物感”、“感物”、“感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ceu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