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唐 ·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读诗亦读史。
这首诗是我最喜欢的几首诗之一,因为他描写的太美太美,上阙写动又以春天为背景,下阙写静,而以江南烟雨为帘。
春天去南京苏州杭州一代便处处是此景此情。
但我今天读这首诗想说两个点:一是作者,二是南朝。
作者杜牧,杜樊川,和杜甫并称大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感觉像酒名)。很牛的人,虽然官做的不大,应该最大官做到刺史和中书舍人(大概四品官,相当于今天中央书记处书记员或者国务院秘书处秘书,主管起草皇帝诏书文件等)。但是其26岁中进士,进士前已著《阿房宫赋》和《感怀诗》,在文界已相当出名。而且我告诉你下面这个资料,你会说:哦,这么牛。杜牧的爷爷唐朝宰相杜佑,官至司徒,太保,封歧国公,追谥太傅。氏出京兆杜氏(陕西地区著名郡望),西汉御史大夫(中纪委书记兼政法委书记)杜周之后。唐朝有京南韦杜,去天五尺,这里就是指的韦家和杜家,两家在唐朝一共出了20位宰相。杜牧晚年重修樊川祖上别墅,就能印证其家族之恢弘,后来在樊川别墅做《樊川文集》被后世称为杜樊川。所以古代这些大师级人物基本都出自名门望族,之前也介绍过陶渊明,真正的寒门子弟那是少之又少啊。说明古代学费比今天更贵,哈哈。(其实古代寒门庶族基本没机会读书的。)
再说说南朝,南朝很乱,战火连天,皇子弑君父,君父废皇子,兄弟相残,权臣篡逆,夷狄骚扰,那个时代对老百姓来说,应该是秦朝以后最动荡的时代了。因为之前说过曹操废了士族阶级垄断官场的规矩,虽然魏晋又给了士族二三百年的机会,但终究到南北朝变成了朽之不能再朽的阶层。梁武帝为了平衡各方利益,恢复了士族的地位,给予庶族处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分封了宗族诸侯。但是国家还是不稳,缺的就是国家思想核心和国家价值核心。然后又正逢佛教传入中国,所以南北两朝就开始重佛重道(当时认为佛教即道教分支而已),大肆修建庙宇,后宫嫔妃和公主们修建庙宇成风,江南一带修两千多座,仅南京就有700多。典型造型是双子塔,藏有舍利。即便如此佛教没能挽救南朝的思想道德,当贼寇侯景围困梁武帝时,各诸侯儿臣兵陈南京城外以观望,没一个真正御敌之臣,甚至六子邵陵王萧纶,七子湘东王萧绛,司州刺史柳仲礼还在军营里搂着歌妓烂醉如泥。气的同样被困在南京城里的柳津,柳仲礼父亲,登城大骂柳仲礼。然后羞愧难当的向梁武帝汇报:陛下有邵陵王,臣有柳仲礼,都不忠不孝,怎么能退敌呢?于是有降卒献城。一代雄主梁武帝萧衍崇佛重道,一生兢兢业业,勤苦朴素,宽厚待人,是开国之君,也是亡国之帝。不免让人唏嘘再三。
到晚唐杜牧时期,又有崇佛之风,杜牧本人重儒轻佛,所以这句诗多有借古讽今之意,但有很多人说这首诗完全是描写美景,与社会政治无关。我也赞同。
但是有一位对这首诗的批评我不能苟同。他就是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组织部长兼中央办公室主任之子,状元郎:杨慎(这名字打拼音是真骚气),此君说千里怎么能听到莺啼?千里怎么能看到红绿?应该改成十里莺啼绿映红。我都服了这哥们儿了,咋想的?多么大气的诗,人家杜牧着眼江南,描写大自然随着节令的美,题目人家都写了叫江南春江南春江南春呢,况且这很好理解啊,你春天到江南踏春,不管走多远都是早莺啼叫,花红柳绿,烟雨濛濛啊,十里怎么能描写江南?所以这哥们儿的批评我不敢苟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