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学习上,当你总是感觉挫败、焦虑、愤怒时,就说明这件事你比孩子还上心、还着急,你是在千方百计拉着、拽着、推着他跑。
你成了主力,孩子只是在配合你。
你们的位置颠倒了。
当你比孩子还上心,就会忍不住催促他、监督他、各种干涉,对结果特别在意。
不知不觉中,你就越界了,把孩子的事变成了自己的事。
越界就会碰壁。
结果至少有两个:
一是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变成了外驱力。
你变成了他学习的推动力,不累才怪呢。
很多家长说,我这么盯着他学习还这样,要是不盯着,还不定出溜到哪儿去了。
确实,小学时这么盯着、督促着,多少还管用。
等孩子上了中学,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法盯、没法管了。你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报班、找老师辅导,但孩子听不听、能听进去多少,你都无能为力。
最终,你还是推不动他。
二是当你越界后,孩子会把力量用在和你的对抗上。
当一个人的自主感被压制,他本能地会反抗。
年龄小的孩子,力量还不够强大,往往采用消极抵抗的方式,比如各种磨蹭、走神、拖拉着不写作业、头疼肚子疼、频繁喝水上厕所,等等。
等孩子上了中学,力量强大了,反抗得会更直接。
橙子说“你别管了”就是在很明确地表达,在这件事上,我有我的安排,你不要干涉我。
还有的孩子,反抗的方式更激烈:你让我学习,我就是不想学了,你能拿我怎么样?
或者更惨烈:我也想学,就是学不下去,我都抑郁了,我都上不了学了,我都拿自己没办法,你还要我怎样?
孩子小时候,家长还能管得住,逼着他学,多多少少也能学,起码做做样子。那种挫败感、无力感,家长感受得还不深。
有时感受到了,家长缓一缓,就又振作精神继续鸡娃。
等到了青春期,孩子的反抗更有力了,家长就会更深、更频繁地感受到这种挫败、无力、灰心丧气的感觉。
这意味着,在学习这件事上,家长的干涉终究被挫败了。
孩子在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的自主性。而学习,成了这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