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永不眠,屠夫问候各位早安。
前些天偶然发现四年前的读书笔记,从自己当年的详细记录中找到了不少有趣的观点,想大家分享一下。
今天聊的是卡尔·纽波特的《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是一本关于梦想、工作和激情的书。
更准确地说,这是一本「职场反鸡汤」。
01 乔布斯没告诉你的事
奇葩说第7季有这么一个辩题:
收到30年后的自己发来的人生建议,你要不要看?
屠夫看到这个辩题时,想到了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
乔布斯告诉大家要"follow your heart",但 ——
30年前,乔布斯自己可不是这么做的。
70年代,大学辍学的乔布斯找到了一份雅达利的夜班工作。
然而,放荡不羁的乔布斯曾经为了去印度修行,几个月没去上班,一回到家又去了附近的洛斯拉图斯禅修中心修行。
此时的乔布斯对商业和电子都不怎么感兴趣,而是喜欢研究西方历史和舞蹈,就是一个十足的文艺青年。
真正对电子感兴趣的,是乔布斯的老同学沃兹尼亚克。
作为学校电子俱乐部的会长,沃兹尼亚克痴迷于科技,但是对商业一窍不通,于是找来了乔布斯帮忙。
然而此时的乔布斯的“heart”并没有放在这方面,他甚至中途一度又跑去禅修。
换句话说,在创立他那梦幻公司之前,乔布斯是个有点矛盾的年轻人:他真正追求的是心灵的启迪,接触电子行业不过是为了赚点快钱。
假如年轻时的乔布斯接受了他自己的建议"follow your heart",那么禅修中心或许会多一位广受欢迎的老师,而世界却少了一家伟大的公司。
纽波特感慨地说:
苹果公司的诞生并不是出于激情,
而是出于一个幸运的转机,
是“小打小闹”结出的意外的硕果。
这,是乔布斯没告诉你的事情。
02 “真命天子”只是幻象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相信某种有魔力的“正确的工作”正等着自己。
就像许多小女生心中的“Mr. Right”一般:一旦遇上了,就会马上认出来,这就是自己的命中注定。
纽波特将这种心态称为「激情假设」,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工作能够唤起人的激情。
问题是,没遇到“真命天子”时,我们该怎么办?
有的人会选择不断跳槽,不断地换“男/女朋友”,期望下一个是真命天子;
有的人会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是不是我不够好?我不配?
带着激情假设去寻求自己的“真命天子”,并不明智。
激情假设的荒谬之处在于“先喜欢,后从事”的模式。
它的隐含假设是,我们对一项工作的喜好不会发生改变 —— 但这和事实相悖。
真正的情况是,我们会从擅长的工作中取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产生持久的激情。
用一句话概括:
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还记得“执行-反馈-激励”循环吗?*
「执行」某件事后会产生「反馈」
「反馈」会产生「激励」的效果
「激励」又会影响下一次「执行」
如此往复……
*详见《你不是佛系,你只是怕输》
“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完全符合这个循环,因为「精通」更容易产生正向反馈,而正向反馈更易带来「激情」。
对于一般人来说,「正确地工作」要胜于「找到正确的工作」。
读书的时候,高分科目往往也是你喜欢的学科,因为你能从中找到成就感。
你不会计较它是不是完美,因为每一个漂亮的考试成绩,就是对你的鼓舞。
同样的,要找到职业幸福感,你需要的不是什么完美的工作
—— 而是对待现有工作的另一种方式,另一种想法。
03 成为“职场资本家”
屠夫常鼓励大家累积资产,让资产帮你赚到一般人赚不到的“睡后收入”,这是资本家思维。
而纽波特鼓励大家累积「职场资本」,将其转化为工作上的「自主力」,这也是资本家思维。
上面的关键词有两个:职场资本,自主力。
职场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在职场中属于稀缺而宝贵的技能、知识和经验。
举个例子,小A负责公司的自动化测试工作,这是一种基于编程的测试方法,行业内掌握这种技能的人并不多,这是小A的一项职场资本。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小A在“资深测试工程师”的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
你可能会觉得,职场资本等于更铁的“饭碗”,其实不然,它还是有分量的“筹码”。
还是以小A为例,她向公司提出自己每周工作30小时,以便同时在大学里攻读一个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位。
如果小A在工作第一年提出这个要求,公司可能直接给她“每周工作0小时”的安排;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小A拥有着稀缺的技能,公司很难冒着人员流失的风险说“不”。
拿到学位后,小A也拥有了更多的职场资本,她的选择变得更多了。
上面的例子,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典型的职场资本家如何将「职场资本」转化成「自主力」。
自主力,是指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拥有发言权。
你在工作中的自主力越强,越有机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朝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
“职场资本家”们,因为拥有更强的自主力,所以更容易从自主控制的工作中获得激情。
让我们反过来想想:激情假设是在哪一步开始变得“不对劲”的呢?
激情思维总是在假设:在你和你所热爱的工作之间,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勇气
—— 摆脱“别人对成功的定义”的勇气,以及追随自己梦想的勇气。
过分强调“勇气”的重要性,容易低估了“如何运用勇气”的复杂性。
小A提出每周工作30小时,毫无疑问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在职场资本的基础上,勇气才有了底气,行动才显得硬气。
不要执迷于寻找自己的“天职”,而是转为累积自己的“职场资本”。
用好职场资本,你能获取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的自主力,更好地服务于你内心的真正使命。
04 在小赌中探索方向
光谈观念,不教方法,那比鸡汤好不了多少。
累积了职场资本,也拥有了自主力,该如何追寻自己真正的发展方向呢?
纽波特给出的方法是“小赌” (little bets) 。
人们常常认为,伟大的事业都是以伟大的创意为起点,或者靠事先做好的全盘规划发展而来,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
正如本文开篇乔布斯的例子 —— 伟大事业的起点,可能仅仅是一次小小的尝试,甚至是一次小小的赌博。
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小赌,探索出一个可能不错的方向,并且从大量的“小失误”和那些意义重大的“小成功”中汲取关键信息,不断地修正和提高。
读过《精益创业》的同学会发现,纽波特的小赌方法,和莱斯提倡的“快速迭代”不谋而合。
先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完成一个MVP(最小可行产品),然后获取市场反馈进而快速推出优化的版本。
这种的“小步快跑”模式在互联网行业中十分常见,屠夫也在《延迟与迭代》中有过详细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小赌”的规模必须小,完成一项最多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它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但无论是哪种结果,你都能获得反馈来指导自己的下一步。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21点算牌法」里的小赌注:
你必须下很多轮最低赌注,只为弄清荷官已经打出过哪些牌;
这些小赌注可能有去无回,但对于你最终获得胜利是必要的。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屠夫自己。
我走向自媒体这条路,其实也是基于一次次的小赌。
起初屠夫也只是在雪球上只看不写的小透明,直到某次假期突然萌生了很强的表达欲望,于是把自己一些投资方法和想法发到了雪球专栏。
大量的阅读、点赞和认可,让我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发散尝试更多的写作题材,又在反馈中重新聚焦。
而我的写作习惯和写作节奏也逐步培养了起来,开了自己的公众号和知识星球,才有今天大家见到的「基业长红」和「资产配置研究院」。
我在写第一篇文章时,想过要做这么多事情吗?
完全没有。
05 写在最后
几经修改,最后还是选了这么一个略“丧”的标题。
少数的幸运儿能够找到自己的伯乐,找到自己的快车道,尽情地驰骋和发光;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没有人为你的梦想买单”才是现实。
所幸,我们的梦想,不见得要假手于人。
鸡汤告诉你,找到自己的“真命工作”就能燃起激情;
鸡血告诉你,你和热爱的工作之间只需要足够的勇气;
纽波特告诉我们:不对,事实是 ——
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做擅长的工作能带来激情
累积职场资本,转化成自主力,成为职场资本家
不必“All-In”,在小赌中探索方向
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