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岁末年终,很多人又开始在纠结工作总结该怎么写。一年工作差不多已经结束,工作干得咋样,取得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有何经验教训,这些都需要在年终总结中体现出来。认真完成年终总结,不仅可以积累经验、对标找差,为上一年度的辛勤劳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还有利于未雨绸缪、有备而战,为来年的各项工作夯实基础。如此看来,年终总结似乎很有必要。
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的工作总结都存在“老一套”的现象,以往年的工作总结为模板,仅删改寥寥数行,便“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总结。此类总结水分多、干货少,套路多、创意少,熟悉的套话、枯燥的官话、缥缈的空话“跃然纸上”,看似无可厚非,实则贻害无穷。针对这一现象,人民网12月18日发表了《新华时评:年终总结别玩“套路”》,对“套路式”的工作总结提出了批评。
但是,工作总结要避免“套路”,其实是相当难的。可以说,“套路”几乎是工作总结的宿命,工作总结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可避免地走进“套路”的藩篱。
首先,工作总结的“套路”是由工作总结的文体性质决定的。工作总结在文体上是一种应用文。所谓应用文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为处理实际事物而写作,有着实用性特点,并形成惯用格式的文章。也就是说,应用文是有固定格式的,固定的格式难道不是“套路”吗?请假条可以有格式,书信可以有格式,请帖可以有格式,通知通告可以有格式,那么,同样作为应用文的工作总结难道不应该有格式吗?有固定格式,肯定是避免不了“套路”的命运的。
其次,工作总结的“套路”是由工作总结本身的性质决定。工作总结种类繁多,有周工作总结、月工作总结、季度工作总结、年中工作总结、年终工作总结等等,一个人参加工作,几乎年年都要写工作总结的。刚参加工作时,很有新鲜感,自然会有很多心思去构思撰写工作总结,时间久了,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习惯成自然,习惯也容易形成套路。夫妻间那么激情的事,在一起时间久了,也容易程序化、固定化,更何况是写工作总结这种劳神费力的事情?
再次,工作总结的“套路”是由工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虽然俗话说有三百六十行,每行的工作内容是不一样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行业,其实工作的内容是大同小异的。比如说,我是教师,我在百度上输入“工作总结+教师”进行搜索,查找出来的教师的工作总结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比如理论学习、业务进修、备课授课、班主任工作、辅导学生、教研工作……一入教师这一行,工作无非就是这些,大家的工作都那么的类似,自然是可以互相借鉴学习的。
同时,还需指出的是,工作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一种是创新性的工作。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提倡培养“双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必须大力培养。但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从事的都是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今天的你我,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每个参加工作人,今年的工作内容和去年的工作内容其实是相差不多的,特别是干事务性工作的人,每天处理的都是相同的事务,今年的工作是对去年工作的重复。既然工作是重复的,总结自然也是对去年总结的“拷贝”或者对一些具体数据做些调整、修改就行了,这有什么毛病?
综上所述,工作总结如果能年年写出新花样当然是好的,但如果实在没办法写出新鲜的东西,我们也别太纠结,我们应该容许工作总结有一些“套路”的东西,只是别在工作总结中故意拔高、编造事实、造假蒙混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