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看见》早已名扬四海,因为触及的是再赤裸不过的现世现事,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心。而我,这个暑假才有心读了《看见》。为什么会买这本书来读呢?一是每晚孩子早早入睡,剩下的宝贵清闲时间全用来玩手机已经玩到我感觉自己记忆力明显下降,便想找本书读一读;二是我的故乡小镇上的一个村子正在搞拆迁,闹得沸沸扬扬——都已经有三个人因此丧命,听闻这些事,《看见》封面上那张集穷困、朴实与沧桑的老人的脸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看见》一书的名字源于柴静做的《看见》这一节目,是柴静记录的她做调查记者期间的“看见”。调查记者主要的职责是记录所见所调查职责。柴静和她的同事们看见了什么呢?她们看见了只求经济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给环境和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他们看见了法制与法治被亵渎的黑暗,他们看见了青少年成长中的无知与自尊,他们看见了无数妇女忍受着家庭暴力在沉默中尖叫,他们看见了农村征地拆迁给百姓带来的天翻地覆……他们的种种看见都于我心有戚戚焉。特别是,《逻辑自泥土中剥离》一节中讲述的关于农村征地拆迁的事情。
我家乡小镇一个村子正在搞征地拆迁,相关文件下达,按正房(坐北朝南的一座为正房)面积补偿,600元一平,村民20天之内撤离。撤到哪里?自己找地方,租房子。没有经济能力租房的鳏寡孤独怎么办?自己办。什么时候拆迁房竣工?不确定。拆迁房按什么政策给撤离的村民?每平再补500元。到时候没有能力购置拆迁安置房怎么办?没有办法。
且不说上述这些令人目瞪口呆的要求与政策,中国人向来安土重迁,我听闻,许多老人看着自己几乎用尽一辈子积蓄建起来的房子,用苍老的手抹去眼角的泪。我看到,短视频里村民们无奈、愤怒、惯来忍辱负重的面容。我的心都在滴血。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一文开头,柴静写到:“新闻调查六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征地题材的新闻,各种口音,各种地方,各种冲突。节目组一麻袋信里,一半是关于征地的,陈锡文说,中国的土地问题一定会面临一个一个很大的坎。这个坎过去了,就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个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过不去,所有的国民都要付出代价。”看到这句话,我首先想到的是,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老百姓,特别这些边远贫困地方的老百姓。目睹家乡拆迁现状,我脑海中浮出的第一个想法是“有的地方拆迁富三代,对拆迁翘首盼望;有的地方拆迁穷三代,对拆迁避之不及”。当然,拆迁不管你翘首盼望还是避之不及。
起初,面对家乡这样的“霸王”拆迁,我内心有愤怒,有悲哀,有生气与郁闷。有愤怒,甚至想着在微博上、朋友圈大肆痛斥一番,扬一扬这腐败到骨子里的官商勾结之丑陋,这吃人不吐骨头之丑态;有悲哀,哀百姓之多艰,为什么在社会发展中,老百姓要第一个承重,日子刚刚好起来,就要承受致命打击,生活一夜回到解放前?有生气与郁闷,是怒百姓之不争,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对抗,为什么还要在征收拆迁的合同上签字按手印?你们已经到了最危急时候呀!
农民祖辈依赖的就是土地。虽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不能完全座位经济来源支撑百姓的生活,但是,土地,是祖祖辈辈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的心理依赖,是他们进无可进时退守的堡垒,有土地,他们起码有温饱的努力方向。好了,现在土地一收(我们镇上几个村子的土地都已经被征收,或者用来修路,或者用来建设了生态观光园),房子一推,随你去哪儿流浪了!
难道我们重视“三农”的中央就如此支持地方这样的做法吗?我未曾仔细读过我们国家的“三农”政策,也未曾拜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但通过《看见》,我看见了很多我未曾了解过的东西。看过《看见》,我起初的愤怒、悲伤、郁闷也慢慢平息下来,变成了反思。反思自己的眼界局限性,反思我们国家“三农”政策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思我们国家土地管理法的漏洞,反思我们老百姓在一个新时代何以为家……
为什么我一听及征地,会先想到这是当地政府的胡作非为?因为我首先想到的是政府与商人图谋的是其中暗藏(其实不用藏)的巨大利益,而忘却了双方在谋取利益的同时,肯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经济的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我也的确眼看着村子的交通比以往便捷了许多,村口就可以坐公交车;土地征收后,每年的土地补偿款不管旱涝都打入了农民的账户;建设的生态观光园也同时为村子里勤劳的人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让他们有所创收……我们农村的征地当然有当地政府想要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初衷。
我们国家“三农”政策的具体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农民,我觉得说来说去,应该还是以人为本,农民应该是放在首位的,农村、农业的发展终究是为了农民、为了全体国民。那么,在为推动经济发展征地拆迁的过程中,是不是要把农民放在首位呢?把农民放到首位,就要切实考虑农民的处境,切实为农民的出路着想。土地与房屋补偿款是不是合理?对农民的安置是否基本满足他们的需求?农民谅解新的建设需要时间,但是这个时间需要多久?租房期间是否给予补助?新的建设完成,农民还要补钱购房是否合理?对于没有经济能力购房的人,到底应该怎么办?难道就由他们自生自灭,永世不得翻身吗?柴静所言各种冲突恐怕全都源于这些。
关于我们国家土地管理方法,《看见》中,柴静以调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具体的内容不再赘述。看过文章,我不敢肯定,但可推想事实,征地的报批、审批、文件公示等各个环节都如一汪浑水,让人看不清,甚至看不到内里。这不是农民,也不是个人的力量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这样的不规范的征地拆迁,最终能否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呢?
我们新时代的农民何以为家?一开始我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勿论法律知识。即使他们通过现代发达的网络了解到可以通过网络小视频表达自己对故土的不舍、自己的无奈、自己的苦痛,也是杯水车薪,在徒增人们同情之外,产生不了改变现实的作用。何以为家?依靠的恐怕还是对农民、农业、农村管理的合理化、规范化与各种政策实施的严格化。
真心为我们广袤土地上的广大农民祈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