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过了四十,照圣人说法,应由不惑走向知天命了,单就时间而言,确乎离知天命不远了。但世道往往就是这样:应该怎么样是一回事,已然是怎么样又是另一回事!
曾经以为工作就是一切。
犹记二十年前初为人师,不知辛苦疲倦,满脑子里装的就是学生和教学。当年大学毕业工作尚包分配,大学毕业后持派遣单到教育局政工股报到,报到后参加岗培一个星期,就被分到距离县城60多公里的一所农村高中。该校虽地处偏僻,位于两地级市边缘交界处,但办学历史悠久,故人才辈出,如张干、李抱一、肖鉴秋、谢冰莹、唐星、黄明开等大批栋梁之材。因其历史辉煌,初登讲台诚惶诚恐。校舍简陋,教工宿舍不足,与一大学同学(隔壁寝室)在"招待所"(实为学校实验室顶楼一空旷教室,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县教育局为检测各校教学质量,期末实行全县统考,为公平公正起见,教师异校交叉监考。外校老师来此公干,路途遥远当日无法往返,又远离镇上近十公里,学校便在实验楼顶楼一大教室置床数张以临时招待之用,故名)住了一整年。我与同学算得上不多的″邵阳脑壳",受此殊遇,颇招先来此校工作的几位老乡取笑,竟也不以为意。整日惟思奉毕生所学以授学生方为安心。备课不比如今网络方便,只能依赖大学教材。撰写教案必先草稿,登台前务求熟记于胸,批改试卷当不过夜,一个学期学生作文十有七,手自圈点:孜孜于此以为乐。
收获是有的。以那样的地理环境和生源论,教学成绩想要和我现在所在的学校比,当时十年内大概哪一科目都做不到。而我的到来改变了师生们的看法,尤其是学校领导。于是在特别看重资历的当时,我初出茅庐便从高一教到了″高四"(当时农时学校是允许招收复读生的)。第四年的暑假,我现在供职的学校需要选调老师,我本不知道,还是一个家住县城的同事告诉我的。我毫无自信,他鼓励我:你还不行,那谁行呢?于是利用高考监考的时机,偷偷跑到这边报了名。所以说是偷偷,是因为学校领导因学校的特殊性怕留不住教师而封锁消息、阻止老师调动和考研。从报名到试教选拔,历时45天。期间学校为下届高三提前上课,安排我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我在认真教学的同时暗中留意教育局安排何时试教选拔。当时妻子正在湖南师大读函授本科,女儿刚好6个月多一点,无法顾及她们母女二人。不得已只能求助岳母到长沙陪伴招呼。试教竞争激烈,十几个人当场抽课文,准备40分钟上一堂课,评委当场亮分,计划选调两人,最后选了四人。我是第一。即便如此,在我调动手续正式办理前,校长采取了″围追堵截"的方式,甚至直接找到时任教委主任,希望不要调我。还好,教委主任的答复是:既然公开选调,结果也出来了,那么只能看某某某自己的意思,如果他不想调了,就留在你那儿;如果他想调,那就只能办手续。当然这些都是后来知情人告诉我的。
到了新的学校,新的领导期我以高看。当时就跨头任教两个年级,其一高三班(同年级中比较好的一个班),其一高一班(人谓之"太子班",一则学生整体情况好,二则条子比较多)。受此″重任",真正诚惶诚恐,唯有″士为知已者死"以报。送完高三,又接了两个高三班,且兼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加上高一带上来的那个班,就有三个班了。从此就开启了连续八年跨头任教三个班级且做班主任的连轴转模式。只不过这个班与上一届的那个班完全不同,进校时原本也不错,但多有几个捣蛋的,加上原班主任可能脾气太好,有点镇不住,后来变得有点难以管教。我接手后个多星期,年级主任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吐露"真言":也是你才到学校一年,既教高三又教高一,不了解这个班的情况,否则你恐怕也不会接手!"一听此言,吓了一大跳。但此时也骑虎难下,唯有硬着头皮上了。找任课教师了解情况,找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希望配合教育。其时妻子调到另一所学校,女儿寄在她外婆家,三个人三个地方。为了学生,为了工作,我完全吃食堂。因为刚工作时记住了一位前辈的话:才出来工作,觉得自己做饭都费时是耽误工作。一年下来,因了全体科任教师的通力协作,学生的努力,以及我还不错的运气,高考结果出人意料:差2个人就完成了学校的指标,有一人裸分645,居全省第46名,被清华大学录取,同年级一个好班有一人被北大录取,打破了学校连续三年无清北的记录。
当年妻子调到县城教师进修学校(那时招普高),教三个班兼一个班的班主任。我在原有一个高二班的基础上,又带二个高一班,其中一个是实验班兼班主任。既想着为了学生,也有″士为知已者死"的潜意识吧,那真的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学生和工作。孩子完全托付给了外婆,家务全落到妻子头上。当妻子实在忙不过来,我不得不搭把手时,也总是心浮气躁,挂着的总是工作要紧,一年后,不得已,妻子辞去了班主任。期间,不到三岁的女儿患髋关节滑膜炎,从县人民医院到市中心医院,从儿科看到妇科(还是中心医院的医生建议的),总说不出病因,真正的心急如焚。后来又在一熟人医生的建议下,返转到县人民医院的儿科找一个廖医生(天妒英才,前几年罹患肝癌去世)。初步检查后,廖医生判断为髋关节滑膜炎。又说,考虑到正大正骨医院的B超设备比人民医院好,治这个也更专业,建议到那儿诊断并治疗。真诚感谢廖医生!后来女儿住了10天院,因为不能负重行走,不但不能下床,而目担心小孩乱动,还用机器牵引将病腿吊在床头,就是出院后在家里仍牵引了半个月。放开牵引后,女儿已不敢走路了!这近一个月的时间,为了工作,我也很少去医院。
比较富有讽刺意义的是,一位家长,当她孩子在我班上时,她非常感谢我。因为她孩子有轻微的自闭倾问,性格也比较倔,最后上了一本线。孩子上大学后,她又对我说:刘老师,你太敬业了,这样家长是感谢,但自已太辛苦了。我完全相信她的谢意和诚意,因为从我家的情况来看,她深知我妻子的不容易。女儿读小学四年级前,上学都要送(放学因时间统一,所以感谢女儿一位同学的爷爷,经常帮我带回家),而这项呵护祖国花朵的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在妻子肩上。偶尔实在忙不过来,只能由我心不甘情不愿地去做。从家到坐车的公交车站,抄近路要经过一菜市场。一次,女儿偶然说起那段事,跟她妈妈说,爸爸一路牵着我飞奔,踩烂了多少鸡屎!
因为工作,便长年累月地牺牲工作之外的时间,是不是应该提倡呢?
听过很多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劳模的优秀事迹报告,他们为教育事业的的确确做出了很大贡献,非常人之所能及。但通过他们之口,我们也知道,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东西,比如健康、亲情,远离了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经常看到的场景是报告人哽咽几欲泣下,经常听到的话语往往是″我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但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这样正常吗?因为自己负责,就把事情推给家人;如果家人也像你一样″负责"呢?因为自己负责,就把对子女的管教、陪伴全托付给了同行;然后难道让同行又把子女交给你?如此循往复的意义到底何在?″老乎老,以及人之老;幼乎幼,以及人之幼",古圣贤的意思是由已及人,自己是起点吧。这并非为自私找借口。这次参加华东师大的高端培训,一个教授说过一句话,意思是,既然是优秀教师,是名师,首先得教好自己的孩子。当然,这里的″好"字,并非说考试成绩好、分数高,不是大学非得进什么985、211或者什么双一流,而是要身心健康、阳光开朗、积极上进等。正是如此,好多优秀成功人士老来总是生活在一种愧疚悔恨中,只不过周边的人被他平时的各种光环闪了眼。真的,身边不少优秀者都是或身患重疾,或子女叛逆厌学,或因工作重负而不能享天伦之乐。我在参加岗前培训时,一位全国优秀女教师给我们讲其成长的经历时,永哽咽说到两次因工作而流产。我们理解,特殊岗位或特殊时刻的确需要特殊的付出,如果人人逃避,美好的社会不会由天而降;但老师是一个常态存在的群体,其工作性质也是常态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实也表明社会高度文明发达的一个标志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能够得以满足。而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如果因工作在年老时生活在愧疚与不安中,我们的社会能够称得上是美好的吗?也是公众所期盼的吗?我们说老师为人师表,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无声的,如果一个老师总是活在焦虑慌张之中,他的学生能活出一份正常和从容吗?
曾经奉″教不严、师之惰"为圭臬。
中国教育史上向来是奉行″严师出高徒"的,尽管制度上早就废除了体罚,但不是说教育不严了。问题是,传授同样的内容,严和温和,两种方式,到底哪种更好?严格坚持原则有时是否让结果适得其反?举个例子,现在身边不少的年轻人,无论是长相、能力还是家境都很不错的,可就是没谈对象没成家。当然一部分是生活观的问题,比如奉行单身主义,这自然不好评说。但有一些人,对家庭、对终身大事还是传统观念,可成了剩男剩女?什么原因呢?不会谈恋爱。真的,别笑!一个同事说,他有一堂弟,人各方面都很不错,和一般人相处,交际能力也还可以,可一到处对象,就面红耳赤,手足无措,言语滞塞。一个人、两个人或几个人如此,我们可归因性格内向,但我们有一大批学生这样,是不是和我们老师或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系呢?我们视中学生″早恋"为洪水猛兽,古板严厉的老师更是精准打击,学生内心中认为男女生交往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这就应该是有点畸形了。我们再看看那些谈恋爱顺利幸福的又是哪一类型人呢,往往他们的班主任管理比较宽松,对学生比较温和。
我们总是宣称: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但如果因为我们的僵化教条,因为我们的″严是爱"让学生从学校踏入社会无所适从时,我们是否该反思我们的″严师"是否有点过?记得有个段子:有人牵线将一位男士介绍给一老师做女婿,那老一听对方姓名和情况就连连摆手,说那男士是我曾经的学生,平心而论,他听话老实守纪,是一个好学生;但做女婿真的不合适,太老实,适应不了社会,我的女儿怎么能够嫁给他呢?悲哀!学生的悲哀,老师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以学生的标准衡量是优秀学生,以女婿的要求考察却是不合格!难道我们能够说自已培养了大量优秀学生(人才)吗?我们的优秀教师的优秀标尺在哪里!说实话,早些年我自己也曾头角峥嵘,常常金刚怒目。这几年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少了点严厉,多了点宽容;少了份急躁,多了份从容。可是在某此领导看来,是进取性缺乏的表现,是不负责的表现,是惰性的体现:因为会影响到高考的升学率!不能一将功成万骨枯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