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学术
【劝学】学习与创新

【劝学】学习与创新

作者: Steven李允尧 | 来源:发表于2017-05-23 00:42 被阅读0次

    今夜正好无眠,曾听闻在无眠的夜晚,是最好的创作时间,想来也是有道理。

    往期说的是学习与志向、学习与思考,今天咱们来谈谈学习与创新,其中分为三个板块,各位随我一起看来

    …………………………………………………

          学习与创新之一

     学习要思考,思考有方式,思考有方向,思考要创新。很多人认为孔子迂腐保守不知创新,其实大错特错。孔子不仅对三千年前的文化有系统的创新和发展,其实他还有系统的完整的创新理论。比如说孔子对教师的意义,就充满了创新的要求。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认为作为教师,当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人类积累而成的故旧的知识,二是在故旧的知识上能够知新,能够创新。既能“温故”,又能“知新”,才是合格的教师,“温故”与“知新”相辅相成。杨叔达说:“温故而不能知新,其病也庸。欲知新而不温故,其病也狂。”一个好教师既要“温故”又要“知新”,做教师的真要认真体会孔子关于老师的定义。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下定义,他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的这个定义,就是以教师为主动学生为被动的教学方法。教师传道,学生受道;教师授业,学生受业;教师解惑,学生释惑。永远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韩愈的定义是单边行为,影响中国教育一千多年。孔子的定义,既要求教师有广博的故旧的知识,在授业过程中又能发展创新,这就是孔子了不得的地方,今天重温孔子关于教师的定义,对当今的教育有许多新的启发。

    …………………………………………………

    学习与创新之二

       谈孔子对教学的要求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愤”就是心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想又想不明白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愤”。“悱”就是想清楚了而又无法表达出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为“悱”。朱熹注:“愤者,心欲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悱”是教学的契机,抓住了这个契机,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不能创新思维,更不能发散思维,这样的学生孔子就会暂时放下,不急于求成。

    孔子的这段文字说的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启发式教育,要求学生会举一反三,学生会创新思维。

    我们读到这里,文字只能算读懂了一半。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具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但老师如何具有让学生举一反三和创新的能力呢?教师需要“温故而知新”,教师需要高度的归纳或概括能力,要有将所讲内容上升到一定哲学高度的能力。老师要求学生举一反三,但教师更要有让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一个不能举一反三而能创新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反之,一个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而能创新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我们所说的“学习与创新”,不仅仅是学生要创新,更是教师要能创新,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让学生创新的能力。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 “愤而启”,“悱而发”,“举一反三”这就是孔子对教与学创新的要求。

    …………………………………………

    “学习与创新”之三

    谈孔子对学生创新的考察。

    学习要思考,思考要方式,思考要方向。学习要创新,创新是对老师的要求,也是对教学过程的要求。孔子对学生的考察,也常常是从创新、悟性、领悟力角度去考核或曰考察。先读原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这段文字涉及三个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小孔子31岁,聪明颖悟,能言善辩,言语科的高材生;一个是没有出场的颜回,小孔子29九岁,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悟性极强。

    有一天,可能是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三月的好日子。他突然想到考察一下子贡在“创新,悟性”或者叫“举一反三”方面的判断力如何。孔子主动命题考试了:“女与回也孰愈?”意思是你和颜回相比,在“领悟力”方面,谁比谁更胜一筹。换一句话说,你们俩谁更厉害一些,“愈”超越的意思。

    这个考题,有三个考点:一是考查范围,“领悟能力”、“创新能力”(从后文回答反推可知);二是知人之智;三是自知之明。孔子问一而考三,孔子善问。子贡答一而扣三,子贡善答。

    “赐也何敢望回。”“望”攀望,攀比,望其项背,意思是我端木赐哪里敢与颜回相比,什么原因呢?“回也闻一以知十”颜回听说一个道理,或者说一件事,可从十个方面展开联想,推导创新,这是子贡的知人之智。

    接下来,子贡在评价表扬别人的时候,总是忘不了把自己也捎带上,也要表扬一下自己。他说:“赐也闻一以知二。”颜回“闻一以知十”,子贡闻一以知之二,子贡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而且紧扣老师提问的核心创新范围而回答。

    孔子善问,善问者如撞钟;子贡善答,善答者切中肯綮。

    故事到这里,本当结束,谁知孔子是性情中人,看见子贡答得好,难免忍不住应和了一句。孔子说“弗如也”,这一句一出口,孔子顿时感觉气氛有点不对,什么气氛呢?任何人的缺点或曰不足、自嘲、自贬、自我指责都没有关系,但别人说或者赞同可能就有问题。你看子贡把颜回抬到天上去了,把自己贬到地下来了。等于说,颜回100分,我子贡仅仅给自己打了20分。

    孔老夫子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弗如也”。作为老师,对子贡的自贬自嘲,应该有些扶正或给予适当的否定,孔子却是单刀直入,对子贡的自我否定表示赞同。这个赞同,虽然是对子贡知人之智,自知之明的高度肯定,但对子贡来说确实有几分难堪或尴尬。

    我们可以设想当时的场景:子贡发言一结束,孔子一句“弗如也”,子贡回答提问的春风得意的面孔僵住了,凝固了。孔老夫子是一个善于观言察色而反应又极其敏捷的人:他立马补充纠正一句说到:“吾与女弗如也。”意思是不仅仅你不如他,连我和你都不如他的创新领悟能力呢。孔子降低身段,把自己和子贡放在一个平面上,既高度肯定了颜回闻一以知十的创新能力,又恰当的保护了子贡的自尊心。这便是孔子创新教育以及创新考察的典型案例,任何教育千万别忘记对受教育者自尊自信的保护。

    …………………………………………………

    下期我先构思总结一下,各位可将前面的看几遍,所谓“学而时习之”不外如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劝学】学习与创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fw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