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禅海拾珠哲思好书推荐
话说《六祖坛经》之十七

话说《六祖坛经》之十七

作者: Derek_Kun | 来源:发表于2017-04-14 19:54 被阅读168次
    六祖坛经

    明代莲池大师曾说:吾尝谓《六祖坛经》不可使无智人观之,正虑其执此而废彼也。《六祖坛经》不能拿给没有智慧的人看,担心他会执着于某句而偏废其他经典教法。学佛,仍然需要博览群经,不拘一处。

    明心见性,心要明,性要见,但空宗和性宗的见解不同。一切皆空,故名空宗,一切皆以本性为体,故曰性宗。空宗认为诸法的本源就是性,性宗认为一切的法源是心。空宗把无性为性,什么都没有自性,一切都没有自性,假设它有自性,它就不是因缘所生的了。性宗认为有一个虚名的,常驻的,不空的体在叫做性。空宗认为“分别”就叫做知,“无分别”就叫做智,故而智是深的,知是浅的。性宗认为若能证妙慧,是为智,兼由理智而通凡性,是为知。知,是通达的;智,是局限在一起的,故,智不如知高。

    如来说依智不依识,但性宗说有了知,就可通世间佛法,通达到世俗,而智只能到理智的层次。空宗说你有我啊,这就是妄,就是我执,只有无我了,才叫真。性宗恰恰说无我啊,才是妄,有我才是真。为什么?释迦摩尼出生以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意思是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个“我”,一定是个大我,有了这个大我,才能分出很多个小我来。这就是性宗所说的“有我”的“我”。空宗有真諦,有俗諦,而性宗认为凡是有因缘而起的都是俗諦,若因缘起而性空,才是真諦。非空非色,能空能色,这是第一义谛。

    这是空宗和性宗的区别,但是为禅宗则毫无区别。禅宗看心跟性,完全一个东西。所以黄蘗禅师说:心性不异。为什么会如此认为心性并没有什么不同呢?因为心就是性,性就是心,心不异性,性不异心。禅师常跟弟子说:你这是如来禅,不是祖师禅。真正的祖师禅是怎样的呢?即心即佛,心无众生,三无差别。禅,会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来指出人的本性是什么。

    理智确实能启发人的心智,副作用是阻碍人产生那种天真的无知的童真快乐。好比我们看到一个很可爱的小孩儿,一看到他立刻起欢喜心,这一刻真的是天真的无知的,我们看到的一朵花开了,这么美,在这个感觉中间没有加任何理智,也没加任何感情,你就说,好美。这时候你心里头,心花也跟着开了。如果此时动用了理智,就打搅了这种天真的快乐与平和。

    理智跟感情可以引发很多的矛盾,因为如果用理智会生出很多是非分别,不是天真的,也不是本然的,禅宗可以将二者在更高层的中间调和。当二者被调和统一后,也就全不矛盾了,也不再扰乱你,超越了世俗的理智,内心一片喜悦,此时你可以看到“池塘生春草,空梁堕燕泥”。

    禅,超越了世间的执见和理智,就像站在很高的地方俯瞰蚂蚁。那些蚂蚁的触角一接触就知道接着往哪儿走了,你看到他们这么有组织,这么契合,也许他们中间有两个刚好打了一架,也不知道他们接触的时候说了什么话,不过这些在超然的角度来看,一切都很平和,可爱,假使我们这样看世间的话,我们就会觉得世间的一切很平和,很简单。所以那些真正悟道的人会怎样?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更符合事实的事情吗?禅,是让你的思想用在跟现实最合一的地方,而在你和现实之间不要有任何人为的想法,任何人为的分别,所以禅,不能解释。一解释就是理智,一解释就是分别,言语道断,一说即破。禅,只是暗示。暗示的方法为的是让你接触非常具体的,可以碰到,可以了解,百姓日用都知道的,把这个事实告诉你。如果用言语解释,越解释越远。你看那些哲学这么难懂,就是给你一大堆名词,一大堆逻辑,越读越糊涂,到后来学了一大堆名词,但哲学是什么,反而不知道。

    禅,是直接的,直接的体验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参禅就是参话头,这话头可以去想,不可以去讲,不可以用分别心去想,不可以用理智去解释,甚至连感情都是渣滓,全去掉,你就问一句:我是谁?没有答案,就参这一句:我是谁?我就非常的现实,再也没有比我更现实的了。世人千千万,又有几个人知道我是谁?当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悟道了。

    否则我们说了多少话,抄了多少的名言警句,佛经据典都是别人的东西,在佛教里,这叫“死在句下”。活生生把自己埋在这些言词句里,普通人的烦恼就在这些应该不应该,是或者不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的世间各种规范里,转来转去,转不出来。一旦转不出来,烦恼就生出来了。

    饥来即食。本该如此。可是很多人还没下班就开始和同事聊着下班后吃什么,又是川菜,又是湘菜,又是火锅,又是烧烤等等,千般选择,各不满意。困了就睡。也本该如此。可是躺在床上又想着明天该干些什么,今天又有什么人说了我什么,一琢磨,又失眠了。其实,这人本来挺简单的,就爱瞎捉摸,这事儿也没那么复杂,就怕人去想。

    明心见性,心即性,迷则别,悟则不别。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多次派人请药山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这天,李翱亲自上山登门造访,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李翱说:“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天上,水在瓶中,各得其所,水蒸发上升化作云,飘在天上,云累积下降做成水,流进瓶里,所以又可以说云乃空中水,水乃瓶中云。事物都有本来的样子,处在本来的位置,因着妙用,化成千相万相,变化无常,无论怎样,皆淡然处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话说《六祖坛经》之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iv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