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初体验
毕业一个月,工作一个半月,在这个节点上是时候来篇人生总结什么的装装逼了。
经验告诉我们,当某个事物保持朦胧状态时,你总会对它产生美好的想象、过高的期待。以至于到后来真相的揭晓难免让人无法直视——社会对于我就是如此。
现在回想起来,学校就像游戏里的新手村,有各种保护结界笼罩着你,外部牛鬼蛇神统统接触不到,你过了四六级,考了七八个水证,老子天下第一,就跟在新手村砍死只鸡一样,就以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你前行的脚步了,而进了社会你才会发现你砍死那只鸡,仅仅是只鸡。那句话怎么说来着,自负往往源于无知。
在我还在学校里当二狗哥的时候,觉得自己看的书多,看的电影多,可严肃可逗比,可深刻可娱乐,打击面广,杀伤力爆表,拽的不要不要的。遇到女文青可以整两句“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遇到逗比也能“2333”“前方高能反应”刷的飞起,小清新围着我求推荐电影,我说有故事的女孩都应该看《oneday》,装逼犯和我凑在一起摇头晃脑:“我见过天堂与地狱的婚礼,战舰在猎户座肩旁熊熊燃烧!”,总之,在你们看不见的地方,我的尾巴早已高傲的翘到了天际。
昆明太小了,我心里早已拿定主意,北京,北京。那里有青砖红瓦,胡同深院;那里高楼耸立,人才济济。只有北京才配得上我那都快从毛孔里溢出来的才华,我这辈子死也要死在弥漫着文艺气息的雾霾里。
后来我毕业,因为梦想的提前实现,我没去成京城,留在昆明找了份工作,经历了一些事情,心头那层莫名的浪漫主义优越感被现实的琐碎慢慢溶解,我才渐渐地悟到几分理,慢慢地看清了自己。
第一个最大的感受,出了象牙塔,不管你漂在昆明还是漂在北京,只要是在任何一个商业社会里,你的才华无法变现,你谈的一切都是个屁。老板不会因为你看过黑泽明全集而给你升值加薪,客户不会因为你kindle里的存书量撑爆内存而把项目甩给你。
文艺的初衷是为了让人在思考中看清生活的本质并爱着生活,它本身就是生活的延伸。而商业的本质是牟利,与人类的崇高思想无关,只讲究简单粗暴,只要有人愿意为坨屎掏腰包,那么无良商人可以把这坨屎掰成四份卖给他,哦,我这么说真的不是黑郭敬明和小时代。
所以在商业社会里,端着那些不切实际的逼格,只会让自己饿死在屋顶漏雨的出租屋里。消费者都是精神的嫖客,想当一个饿不死的理想主义文青,你得有把逼格当内裤的觉悟,并习惯随时脱下然后闭上眼睛撅屁股的过程。
第二个感受是,我意识到,我所处的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可能你们觉得我说了句废话,但是如果编辑器允许,我真想把那“人”字加粗又放大。我今年24,如果把幼儿园也算上,我已经当了20年的学生,20年,足以让人的某些思维深深地固化。
说白了,我们太依赖学生时代的那套标准,学习好,会考试,肯努力就是一切,在学校制度的支持下,只要你学业有成就会获得奖励和回报。在这个二元的价值体系里待久了,你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会越来越扁平,“人”的属性往往会被忽略。因此,当你在社会里,公司里,团队里经历了一些看似不公平的事情时,经常容易想不开,“明明我那么努力了可为什么还落得如此下场?”
我们生而为人,有血有肉,会哭会笑,感性与理性的对抗每分每秒都在发生。你有喜怒哀乐旦夕祸福,同事也有,领导也有。大家都不是冷冰冰的机器,闷声专研学习获得回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你得学会沟通,学会迂回,学会站在“人”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些才是往后在社会生活里混迹打拼的方法论。
以前憧憬的“大人们的生活”终于开始了,虽说滋味完全没有想象的美好,但毕竟才开了个头,好戏才开始。
希望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像少年啦飞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