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学霸有个温暖的家

作者: 老万文摘 | 来源:发表于2019-06-19 19:51 被阅读30次
    资料转自网络,时间:2015年
    DSC02466.jpg

    女儿的游泳队每次比赛前都要开派对,这次轮到我们和另一个来自台湾的家庭主办。两位母亲忙活一天,把二十几位强壮的少男少女喂饱。等大家都走了,我们两家坐下来歇口气,随意聊了起来。那位台湾母亲对着女儿抱怨:“看看,为了你,我一个假日全在做饭,累死了。平时工作就够辛苦了。”女儿赶紧报以甜嘴:“好妈妈,我再过一年就出去读大学了。你再多爱我一年吧!你真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我们听了,全家几乎都鼓起掌来。当妈的还有什么脾气呢?

    女儿告诉我,这个女孩是邻镇高中的学霸,大她一年,正读高三,明年毕业,已经成为毕业致辞人(即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的热门候选。她的母亲,则是个大大咧咧的人。派对前大家包饺子聊天,我们问起她女儿申请大学的事。她拍了一下脑袋:“哎呀,她要申请大学了?哪年?让我想想。我真不是位好妈妈!”她告诉我们,他们夫妻工作特别辛苦,早晨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赶着上班,晚上自己先睡了。孩子几点睡也不知道,功课从来不问。她还一个劲儿地说:“上什么常春藤?不上大学也没事。当个水暖工、电工,没有压力,收入特别好。有什么好争的。”不过,我们观察到,她不时地盯着女儿看不够:“看孩子高高兴兴地长大,我真是心花怒放呀!”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学霸家庭:父母虽然都受了相当高的教育,但对孩子学业不闻不问。所给孩子的,就是父母的爱。孩子有着特别充分的自由:自己决定选什么课,进什么运动队,乃至未来上哪所大学。父母只是应她的要求提供后勤服务。这样,孩子觉得生活完全是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决定、自己负责。父母从来不会试图操纵自己的生活。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总是支持和爱,所以心里特别踏实。这就使她特别自信,也特别努力。

    我们这代人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当时北大一位同学的家庭就是如此,只不过物质条件处于另一个极端:父亲在外地,母亲独自拉扯三个孩子,家里一贫如洗。每天晚上,家里一盏油灯,三个孩子围在灯前读书,母亲也守着油灯做针线。她根本不问孩子的学业,因为是个文盲。只是她为孩子付出了一切。据说为了养这些孩子,她卖过几次血。结果呢?这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北大、清华,如今事业也都相当发达。

    讲这些,不过是提醒我们这个“教育妈妈”的国度:家长给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美国战后大盛的“依恋理论”,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教育学的主流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的感情纽带,即所谓依恋关系,是孩子日后感情、智力乃至身体发育的关键基础,其影响一直会延续到孩子成年以后。

    我注意到,中国的教育竞争给家长和孩子都带来了许多焦虑和压力。这些焦虑和压力,往往会在家长和孩子身上导致相当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影响两代人的关系。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有所谓“不打不成材”之说,“严加管教”似乎依然是王道。但是,这类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心理和感情的成长过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开始简单粗暴地“管教”。这种方式,短期内也许能够挽救孩子某几门课的考试成绩;但从长期看,则可能伤害两代人的情感和信赖,最终反而阻碍孩子的心智发展。

    很多家长以为,所谓“青春期的反叛”是正常现象。但以我的观察,前面提到的那两个家庭的孩子,从来没有什么“青春期的反叛”。我自己的女儿已经15岁,“青春期反叛”也是一点影子都没有。不仅如此,她最近一年似乎明显懂事不少,越来越珍惜父母。有一次开车坐在副驾上和我聊天,讲起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她突然感叹:“父母之爱,也许我们都习以为常,也许哪天没有了才知道珍惜。”讲到这里,她突然很动情地转过头来看着我,伸过手来抚摸着我的脖子:“我爱你!”我当时专心开车,眼泪差点掉下来。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到了十五六岁,只能是越来越懂事,越来越能倾听父母。你真也犯不上为“管教”她而发愁。她怎么会反叛?所以,我总是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叛。”万事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当孩子反叛时,我还是劝父母反省一下:是否自己做错了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薛涌:学霸有个温暖的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jl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