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习《孤独之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熟悉小说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感受。
首先,从标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置了一个让学生问标题的活动。谁的孤独之旅?这是一次怎样的旅程?发生了哪些事?结果怎样?如何理解孤独的含义?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又始终围绕标题展开,思维有了拓展。
接着,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自由阅读课文,对问题进行聚焦,尝试自我解决的活动。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当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努力让学生在各个问题之间建立联系,尤其是在讨论“这是一次怎样的旅程?”问题时,我让学生画出杜小康在整个旅程中有关心理变化的词语,并通过杜小康的言行,提炼出他的心理,让学生理解杜小康的成长历程。整个过程,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相互补充点评,充分地交流,尽情地分享,全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同时对文章的内容和发展脉络也有了一个大致的梳理。
在解读“孤独”一词的含义时,我又采用读和写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往文本深处阅读。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语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阅读感受,有些学生的感触特别的深,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共鸣,这可能就是少年的烦恼少年的成长吧。
在学生理解孤独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在暴风雨来临时,体验他孤独的心路历程。此环节,我让学生以剧本的形式,设置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一面背景阴暗,暴风雨肆虐,意在表现人物的坚强;一面明亮温暖,意在表现人物成长后的欣喜和豁然。这样就在强烈的对比中,用构图思维理解文字呈现的诗意美,相信学生的印象汇是非常深刻的。
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按传统的小说三要素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设置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不断地思考、互相评价、能力提升,轻轻松松地就完成了学习目标,感觉自己教的也很快乐,而且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紧接着后面的《学习缩写》,让学生合上课本,对《孤独之旅》进行了缩写实践,感觉学生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能抓住核心问题,建立各种联系,重点突出的进行叙述,再次印证了小说的主旨教学,不能是简单地概括提炼,要尽量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生活去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