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志
没有carrera,没有奥迪R8,18世纪的德国佬怎么狂飙?无标

没有carrera,没有奥迪R8,18世纪的德国佬怎么狂飙?无标

作者: 异邦言 | 来源:发表于2016-06-02 17:31 被阅读47次

    谈及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总难免提及意大利、英国、法国,而德国似乎缺席了,

    真的要到18世纪末“古典哲学片场“才有它的戏份?

    NONONO,

    “强调”是历史构建常用的套路,

    德国只是不常“被强调”罢了,

    今日我们就来强行强调一发

    ——18世纪德国文学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名号的由来

    狂飙突进,真是让人春心萌动的名号,背后有什么逼格满满的内涵么?好吧,其实它只是得名于一部同名戏剧。

    《狂飙与突进》,德国剧作家克林格1776年所做戏剧剧本,剧情如今回头去看难免略显老套了:去北美参加独立战争的青年人在战争中成为战友,从而消除父辈由于误会而结下的冤仇。这部剧最著名的一幕是主角维尔德喊道:“让我们发狂大闹,使感情冲动,好象狂风中屋顶上的风标。”

    狂飙突进的重要特征

    天才崇拜

    如《狂飙与突进》的这句著名台词,狂飙突进运动具有一份孩子气式的中二,因为当时的作家都有一份天才崇拜,个个自觉天赋异禀,作品便成了这样一幅烂漫模样。

    18世纪是启蒙运动晚期,对理性的强调渐趋顶峰,具体表现在文学领域即制定诗学规范。文学范式的许多条框导致了文化市场的沉闷,直白地说就是作家们套路都差不多,快要吃不上饭了!

    此时“天才”莎士比亚和“鬼才”卢梭,都已凭着自身的天才闯出了名堂,他俩适时地成为这场运动的榜样。于是“天赋”成了新美学观点的中心,“天才不须规律”成为作家们共同的口号。

    狂飙突进的主要成就

    戏剧与小说

    戏剧在角色与剧情上颇具可塑性,并且还能附上作家想要表达的意义,正是自诩天才的作家们的最爱。于是戏剧成为了狂飙突进时期的主要形式。德国戏剧与法国和英国戏剧齐名,便是因为狂飙突进时期的积淀。

    狂飙突进作家塑造出的当然是狂飙突进青年——不满社会现状,对当时的社会发起叛逆的挑战,但最终无力改变现实,只能通过谋杀、自杀或是自残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狂野的剧情之下还是具有理性的内核——戏剧主题都很针对现实,比如“第一部具有政治倾向的戏剧”《阴谋与爱情》,比如探讨社会性别问题的伦茨《士兵》等等。

    狂飙突进时期的小说介绍可以省很多墨水,只需要七个字概括——《少年维特之烦恼》。

    狂飙突进的著名司机

    歌德与席勒

    狂飙突进运动者有底蕴,这从他们名字中多带“冯”字即可见一斑——“冯”(VON),多用于贵族前缀。同时18世纪的他们又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时代痕迹。古典气质和时代精神在他们身上纠结,纠结不下,于是开始极端地狂飙突进。飙得最风姿绰约的两位当推歌德与席勒。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从小爱击剑,爱骑术,也爱荷马,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名声大噪。

    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1759年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被敬为“真善美”巨人、“德国的莎士比亚”,1777年,席勒开始创作剧本《强盗》,当时的剧院就如同疯人院一样,人们潮水般的涌入狭窄的礼堂观赏这部戏剧,1782年写出了他的青年时代创作最高峰作品《阴谋与爱情》。

    狂飙突进的落幕

    英雄来了又去,传奇永不落幕

    凭着激情无畏向前,但到底会有终点——狂飙突进运动以歌德和席勒向古典文学作家的转变为终结。这项运动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这话怎么这么耳熟?YES,狂飙突进运动是浪漫主义,只是比较幼稚,还未成体系。通过狂飙突进运动者的情绪活动,启蒙理性的概念得到了拓展,理性和感性形成了一个新的统一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carrera,没有奥迪R8,18世纪的德国佬怎么狂飙?无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sk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