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说起广州,想到的就是做生意,就是“讲饮讲食”,仿佛是一个除了钱什么都没有的消费城市。其实,广州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每个人以在这里找到自已的位置,包括那些肩不担担,手不提篮的儒生们。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铲除了尚之信,天下渐刍太平,但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动荡之后,整个儒林十分消沉,明朝留下的书院,凋零不堪,士人学子,星飞云散。为了提振文运衰颓之势,番禺知县李文浩在清水濠畔复办番山书院。这个头一开,就像挖井时挖开了泉眼,水便源源不断涌出来了。其次,陆续也有一些官员创办了培训机构:广东督粮道蒋伊以办岭南义学的名义,在龙藏街恢复晦翁书院和开办穗城书院;知府刘茂榕在城南木牌头(今泰康路木排头)创办珠江义学;巡抚李士桢复办濂溪书院。
这些书院、义学的规模都不大,都有垂范的意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内阁学士满丕来粤考乡试,接任广东巡抚,与原巡抚范时祟交接之际,两广总督赵宏灿提议,在广州办一所大书院。于是三人共同捐资,在药洲东侧(今越秀收院街),利用双门底旧盐司署作院址,创办粤秀书院。有官方做招牌钩,起点很高,后来在雍正、嘉庆、同治三朝,又做过大规模修葺,更加宽敞整齐。(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