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岛
不那么容易、也不那么难-----读书笔记

不那么容易、也不那么难-----读书笔记

作者: 罗晓鸿 | 来源:发表于2017-04-17 23:07 被阅读0次

    书籍名称:《现在的泪,都是当年脑子进的水》,第二章

    阅读有效时间:2个小时

    阅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效率,时间不够

    阅读的收获:认知或者再次认知了好多概念,比如:一万小时理论、刻意练习、天赋、多元智能等。

    明天打算:搞定第三章

    第二章  不那么容易,也不那么难

    首先要了解到的是,本章主要讲的是关于能力的话题。我想题目的大意是,养成傍身的技能,不那么容易,也没有那么难。

    2.1一万小时吓了谁

    一万小时理论我很早就听说过,出处来自李笑来和张萌。具体指:一个人若想在某方面的能力达到专业水平,则总计练习时间不得少于一万小时。 专业方面的书籍还没有看过。借此机会来看看马华兴大哥对一万小时理论的看法。

    首先关于能力养成的一万小时理论给了相当一部分人以希望。同时又给了一些人以绝望。

    以本身很努力的科比为例,他的巨大成功并不完全是因为超强的天赋,而是持续不断地至少练习了一万小时:我们能力不到位,归根结底,是因为时间不到位。只要你能练习一万小时,就会成为高手。如果每天3小时练习,这需要10年

    一万小时定律包括三个核心逻辑:刻意练习、有效的学习环境、对自我提升的热情。

    关于刻意练习,结合目前我的篮球水平在公司200来号人中属一流,加上自己最近练习左手的经验,还是有一点独特感受。任何一项能力,都可以分解成好多子能力,然后分别针对子能力进行练习。练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时间够长,有反馈,然后复盘改进,这样一点一点的提升。

    有效的学习环境,强调的是教练和同侪的力量。当自己有所懈怠的时候,有同侪的鼓励。当自己训练一定时间后,有教练的正确反馈,才能及时复盘纠正进步。

    自我提升的热情,提到热情,大家都会认为是“持续不断的兴趣”。很多研究表明:不一定。这种热情也可能来自其他的能力。比如:诱惑和欲望。

    当我们做到以上3点后,根本就不会介意“一万小时定律”了,此时,相信大家的状态就是一有空闲就会撸起袖子干。

    2.2 你真的要成为“大师”吗?

    大师必须是每个领域都凤毛菱角的人,屈指可数。首先来看看不同领域大师的代表:美术领域,毕加索;科学领域,爱因斯坦;政治领域,甘地;心理学领域,佛洛依德;人文科技领域,乔布斯。

    正所谓有光的地方就一定有阴影。我们往往都看到大师们的耀眼夺目,但我们是否看到了他们躲在影子中的样子。

    心理学家们,对这几位大师的一生做了研究。其中,一万小时定律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同时,几位大师或多或少在生活方面或孤僻或冷漠或暴躁。

    最近刚刚看完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对此感受特别深刻,这些人我理解为天才的世界。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对这些天才背后的那些阴影给了一个很有趣的解释---浮士德契约。

    在歌德的名剧本《浮士德》中,浮士德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事业等各种梦想,于是同魔鬼墨菲斯托签了契约,他只有不断追求梦想,魔鬼才会做他的仆人,为他的爱情,事业铺平道路,但是一旦他露出满意之色,他就立马变成魔鬼的仆人。

    而这些大师,他们在年轻时,似乎也签署了浮士德契约:上天赐予他们天赋,但是他们必须承诺无休止地利用天赋去追求理想,而不要在乎其他。于是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名满天下,开创历史,但是平常人能享受到的“天伦之乐“上却倍感缺失。

    还有一个中国人的例子,50多岁的周星驰在采访中提到了他的后悔:“没有珍惜当年真挚的感情。”也许这同样是浮士德契约,他用做电影的天赋追求理想而放弃了朋友和家庭。

    当然这是以我们正常凡人的眼光来解读,在他们的世界里,现实也许却不是这样的。

    至少在当时追求电影的时候他不是后悔的,只是在年纪稍大些时才有这种后悔的感慨。

    看到这些,我就问试着询问自己:愿意成为这样的大师吗,答案是NO。对于我这样的芸芸众生,首先这样的天赋机会就很少,其次,我内心似乎更加愿意追求生活的温度和宽度。

    学习的S型曲线,也让我们知道,想成为大师那是必须心志坚定之辈之举。     

    在学习的初期:进展会慢一些;学习中期:能力迅速上升;学习后期:自觉空虚不成长,怎么学习也毫无成效。若此时继续坚持能力练习,过一段时间后,又会进入迅速上升的良性循环。(金线期)

    冯唐曾经提到过写作的“金线”: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

    其实任何能力都有自己的金线。而且,任何能力的金线不止一条。即,一万小时的说法并不是一步到位。分为入门、熟悉、职业、高手、专家、大师。

    低层级能力的提升,往往花的时间更少,随着层级的变高,所用时间和精力也相应增加。

    总结起来就是成为大师的道路漫长,等级越高越需要花时间,高处不胜寒。但是,你愿意达到那么高的等级莫?

    我们可以先跨过最低的两三条金线,然后徐徐图之。要知道,跨过最低的两三条金线往往只需要数百小时到一千小时,折算成年,也就是一到两年。

    2.3 能帮我找找天赋吗?

    关于天赋的一些观点。

    1、 天赋是能力上升的斜率。

    2、 天赋是某种潜能。所谓潜能就是如果不用,就看不出来。

    假如有个人音乐感很强,但是他生长在贫穷山区,长大以后到城市里做建筑工,挣了钱又回家盖房子娶老婆开个小店,一辈子接触音乐的片段就是卡拉OK,那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他音乐的天赋。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只有显性的能力才能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才会有人买单。“别人家的”干什么都强,可能是人家很早就开始使用这些潜能。

    3、 天赋是跟别人比,也是跟自己比。

    与其说天赋是我比别人在什么方面更有潜能,倒不如说是在我自己的多个能力发展通道上,那个斜率更高、速度更快。

    天赋是怎么分类的呢?书中列出了3种分类学说。

    1、盖洛普优势识别:由盖洛普公司针对职业人士长期统计的34个优势主题,如《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一书中说到,成就、行动、分析、适应、统筹等,这34个个人优势既可能是天生具备,也可能是后天训练所得。但他们具备了高斜率的特点,因此可以将其看作“天赋”

    2、人格(性格):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翻译成“人话”就是:人格就是当面对各种状况时,每个人采取的最自然的心里变化和应对方式。

    以知名创业家开复老师发微博说自己罹患癌症时,网友们不同的回复,就大致可以判断出这些网友的性格。

    关于人格分类,典型的分类可依据:16PF、大五人格、九型人格和MBTI。其中16PF和大五人格更加学术化,为心理学界所公认;另外,MBTI 更加实用,九型人格更加“玄幻”。

    4、多远智能: 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多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不是简单的智商,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因为这个理论,后续才出现了“情商”这样的理论。作者认同多元智能更像天赋。

    通过这些,我们就该明白为何我们活到大学也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天赋了吧。我们小学,初中,高中都只关注具备两种智能:逻辑--数理智能和语言---言语智能。成千上万次的考试就是在考这两种智能。因此,当你别的方面的智能感觉似乎有那么一点点的时候,一定会被师长的某一句话给顶回去:“好好学习,别整那些没用的。”结果,毕业后才发现,之前那些“没用的”在现实社会更有用,你在苦苦读博士的时候,那个特别能混的人做成了几百万的买卖,泪奔。

    通过这样的分析发现,文章中每一节点的内容,作者都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导出来的。

    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

    1、做测评。做个测评算是典型的方法,对于盖洛普优势,大五人格、MBTI、都有相应的测评题。但是结果往往与我们的心情有关。

    2、回顾。时常回顾,是自我探索的最好方法。想象在初中时,你在某个不中考的课程里被表扬了一次,或者写满了几个作业本的童话,也许,那些事情里埋下了某颗种子。

    3、尝试一下。咱们既然都把这几类天赋罗列了出来,就给了我们机会尝试一下。也许尝试过后会发现真的不是那块料,跟自己另一个天赋比差远了,那不正好做一次减法,省得老心痒痒没处挠。

    4、接下来。把自己的天赋分成高中低组,这样就更容易知道下一步需要提升的能力就在高阶潜能里,那是自己的天赋。找到了目标,再找刻意练习的方法,进而投入时间和精力练习,在自己的个人成长方面,职业发展中就会感到异乎寻常的快。

    以上这一部分内容主要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的天赋也就是目标,那么接下来就是刻意练习方面的内容咯。

    2.4 是否理解“刻意练习”

    寻常能力提升的方法:

    1、 上个培训班,短的三天,长的一个星期;

    2、 把相关书籍买下来,然后看一遍或者几遍;

    3、 每天练习半小时,比如每天写半小时博客……

    这些方法确实会让你有所提升,但是当进入深水区,如果还仰仗它们,就出问题了。

    例如就登山者而言,选错了路,可以在发现后很快撤退,但是如果登山者本身的体力、技能、呼吸及身体调整都是错误的,道路再正确,也会半途而废,甚至会把命送掉。

    刻意练习的心理感受特点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即使整个过程即便很短暂,但内心总有一些抗拒和不接纳,很有点《西游记》里妖怪现原形的感觉。感到痛苦才会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外部认识可分为三个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得心应手,每天都做熟悉的事情,接触熟悉的环境和熟悉的人。

    学习区(learning zone):会接触到新的事物、新方法、新项目。此时,有点新奇的同时,也会有新的焦虑,因为在这些新事物中,还带着新要求和新压力。

    恐慌区(panic zone):则是让人压力最大的地方,这里边的要求你连想都不会去想。

    可以说,刻意练习就是身处学习区的练习。

    进入学习区“刻意练习”的特点:

    1、练习的方法需要设计,意味着选择了一个好的教练,你就选择了经过设计的练习,因为教练会采用设计好的练习方法。

    2、多次重复的练习。乔布斯、老罗的产品发布会之前,也会进行多遍的彩排。

    3、专注。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孩子最容易关注,因为他们不会被更多过去和未来的事情所干扰。

    4、持续反馈。能力提升的突破点往往在“反馈”上,你设计了练习,多次重复,很专注,但是没有任何反馈,此时你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此时要注意区分评价与反馈的区别。

    因为我们往往找到的都是不合格的老师,他们更多的不是给你反馈,而是评价。

    评价跟反馈最大的区别是:评价加注了个人的臆断,而反馈则是做到尽量客观不带判断。“你在谈判上还差得很远”就是评价,“当对方提出这个问题时,你是这样回答的.......”这是反馈。我想强调的是:评价往往对一个人能力的提升毫无效果,反而打击信心;但反馈却可以让对方自我察觉,并有矫正。

    2.5 设计出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关于精心设计即将开始的练习,马老师重点介绍了《哪来的天才》这本书里的内容。

    1、音乐法。适用于符合呈现的能力。如,商业的演讲,汇报,写作、美工,都是通过某一个作品,用有效的方法呈现给读者、听众、学员,并引起认同、共情、享受、启发、思考、讨论。

    这类能力训练最典型的刻意练习方式:

    a、明确你所呈现的每一个段落、句子、身体形象,表情要带给听众什么信息和感受;

    b、在练习中呈现出来,给同伴、老师们看,并征求他们的反馈,看看是否达到了自己想呈现的效果;

    c、同伴以及老师会给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反馈,更好的老师则能给出某些语气、表情、句子等的合理化表达;

    d、根据修改再次重复上述几步

    同样的方法适合写作和绘画,这些都是可以从模仿开始逐渐提升自己,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写作为例,如果你想练习自己的写作水平,最好的方式不是写多篇文章,不回顾继续写,而是按照某个你喜欢作者的风格写一篇文章,大家谈一下感受和反馈,某句修辞可以换一下,某个连接词可以不要,等等。如果一篇文章经过三到四次的打磨。你就能看着自己的写作水平一点点提升。

    2、博弈法。适用于博弈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的特点往往是:做决策、有回应、带回合(那些典型的策略型游戏)。如谈判、咨询、销售、辩论·····。作者前面提到的关于做选择的练习,也可以用博弈法练习

    a、打谱(推演):就是把那些比较复杂的事情拆分成很小的部分。以谈判为例,可分成多个部分:调研、计划、闲聊、讨价还价、争取、签协议····,在初期练习时不能全部都做。而是每个部分单独练习,比如闲聊,不要以为闲聊真的就是随便聊聊,这背后依旧有探寻双方感受、期待、和底牌的过程,因此对闲聊这个部分也要精心设计,你问的意图是什么,对方回答后呈现出来的感受是什么··。当这种过程练习到熟练时,我自然就会轻松掌握闲聊的“定式”,它会进入到下意识里。当我们把所有的分解都练习形成“定式”时,谈判人就训练出来了。

    b、复盘:这个练习经常出现在MBA的案例讨论中。MBA两年的课程会给学员500个商业案例进行讨论,其目的就是对商业事件的一次次复盘。通过复盘来回顾来判断当初是如何做的预测、采取了何种模型。实施了什么行动,产生了什么后果,假如再回到当初,又该如何做预测和决策。在作者所从事的职业咨询领域,一个很重要的练习就是案例讨论和督导以达到更有效的复盘,这样的练习,练一次就会成长一次。

    3、身体运动法。很多工作要提供专业、系统化的服务,就需要运用专业知识。

    此时,基本功练习就变得很重要,

    一名会计师需要拥有深厚的基础数学能力,一名程序员需要对数据结构有扎实的理解,而这些知识几乎都会体现在几本专著中,比如通信领域的《通信原理》,经济领域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新闻领域的《传播学理论》。这类基础专著都特别晦涩难懂,因为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提炼不带太多水分难消化的东西。看完一遍之后,也许只能消化5%。而这恰恰是基本功的练习。

    其次,练习特殊情况。运动员会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比赛中的特殊情况练习,比如桌球选手会花大量的时间练习贴边球和架杆;足球选手会花大量时间练习刁钻角度的任意球;NBA超级明星练习的读秒绝杀。而在我们的职场中,也常常会出现特殊情况:销售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客户问你很难回答的问题;培训过程中总会冒出想找你挑战的学员;在谈判过程中总会出现你很像躲避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很可能是客户设计出来的;如果想要变得专业和高深,就需要熟练地处理这类特殊情况。而你几乎很难在现场就能随机应变,这依旧需要练习。

    刻意练习方式 适应能力类型 具体方法

    音乐法 :演奏、演讲、汇报、写作、美术 理解、呈现、反馈

    下棋法 :谈判、销售、咨询、沟通 打谱、复盘

    身体运动法: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基本功、特殊状况

    2.6 专注的小白鼠

    向拉瓦锡一样专注。

    我们要尝试着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当脱离自己成为观察者后,就似乎有了另一双眼镜看自己。就仿佛变得不那么情绪化了,从而更加关注想做的事情了。实验便是如此,一边行动,一边观察自己的行动。

    Go go 加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那么容易、也不那么难-----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ux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