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影飘摇
艺术不朽周六公司加班开会,换了通勤车换了座位,料想这爱晕车的脑袋和胃不会舒服,索性把两只耳朵都插了耳机,眼睛只瞄向窗外。
喜马拉雅里讲金庸老爷子的段落刚好收尾。忽然感慨,若没有金庸,没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一篇篇巨著,没有了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令狐冲、任盈盈、张无忌、赵敏、韦小宝、周伯通、萧峰、段誉、东方不败……没有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葵花宝典、凌波微步、独孤九剑、鸳鸯刀、打狗棒……曾经的武侠迷们生命是不是一下子就变得不完整了?
高晓松说∶“如果没有了金庸,我们的少年时代该是多么仓皇!”
我读的第一部金庸小说是《书剑恩仇录》,当时在中专学校,从早晨读到晚上,人在教室,却一天没抬头听课,真正两耳不闻书外事。
这世间什么东西能够永久流传?我给出的答案是艺术。什么东西最值钱?我认为是艺术品。艺术和艺术品,当不了吃喝,避不了寒凉,看起来最无用,其价值却是无法估量。至于为什么,这个问题好像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我无力说明白,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品。
只粗浅地讲吧,若没有美术,这世界会很苍白;美术史上若没有梵高、高更、伦勃朗、达芬奇、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没有《向日葵》、《蒙娜丽莎》、《长江万里图》、《八骏图》,喜欢绘画的人到哪里寻求气魄和灵感?
若没有音乐,这世界会很枯燥;音乐界若没有巴赫、肖邦、贝多芬、陈钢、贺绿汀、华彦钧,没有《肖邦圆舞曲》、《月光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二泉映月》,喜欢音乐的人到哪里寻找和释放激情?
若没有文学,这世界将很乏味;文学史上若没有拜伦、莎士比亚、列夫托尔斯泰、李白、曹雪芹、鲁迅,没有《唐璜》、《罗密欧与朱丽叶》、《红楼梦》、《孔乙己》,喜欢文学的人该有多寂寞,到哪里寻找给养和标杆?
就以我这样的一介草民为例吧,一直也有着艺术的滋养。少年时读红楼,只对黛玉的《葬花吟》更感兴趣,可能是应了一颗强说愁的敏感的心,曾经一遍又一遍地背诵。如今再读红楼,常常是读着读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又神伤了,老话讲“世上有,戏上有”,用到这里便是“身边有,书上有”,一点都不错。要是没有《红楼梦》,中国文学界还哪里找百年不败的谈资?民间还哪里找宝玉黛玉那样痴情的多情的人儿来比喻男女相悦?
我不懂绘画,它太需要天赋。音乐我常听,太高雅古典的高攀不起,有一些民乐倒是百听不厌。例如那首《茉莉花》,多么悠扬婉转却又荡气回肠啊!堪称民族经典,真的可以把人听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我是从小就听说的,对祝英台的男扮女装最是好奇。后来又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拍成的电影,在农村大队部的场院里,白色的幕布在风里呼啦啦地响,十八相送和投坟化蝶两场记忆最深。如今我最常听的是俞丽拿老师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边听便脑补小时候在电影屏幕上晃动的梁兄与九妹。
在我往手机里录入这段文字时,音乐播放器里流淌的是钢琴版的《梁祝》。
在周六的班车上,听完对金庸老爷子的讲述,我就去找根据他的作品拍成的电视剧里面的歌曲,一翻,竟有几十首。当许冠杰的“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响起,金庸笔下的江湖,画卷一般波澜壮阔奔涌而来。
不禁想起朱光潜说过的一段话∶“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
艺术作品便是那星光,不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