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来,这孩子就坐到电脑旁,上胡杨老师的晨读课。
不巧的是,麦不做主,只能听不能读。他很惆怅。我是电脑盲,不知哪里出问题了。来回鼓捣,退出又进,不奏效。上学路上,他不死心,给我录个视频吧。
返家的路上,我打开了吴博昨天的群讲座,边走边听。吴博的这个讲座名称为《吴博士学习方法与课程介绍》,是吴博有感于孩子们学习中的种种误区的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其中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大脑有个监控器;记与忆是两个范畴;记忆的深入探讨;潜意识的研究……等等。从而引出了学习方法的模型建立和人的行为心理研究,相信真正对此有领会并能脚踏实地实践的孩子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吴博关于数学思维和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的论述引起了我的关注。
吴博说,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会思考的习惯。
这个观点太重要了。当把数学的学习目的建立在培养人的思考习惯上时,数学是有温度的。当明白了为什么时,孩子们还会拒绝数学么?我想是不会的。
而什么是数学思维呢?吴博没有展开讨论。
请教吴博后,结合这几年一路跟随博士团队学习的体会,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思维的体系是这样的:
一个纲领:万物都是数。有了这样的宏观思维就可以打通现实中数学与生活“两张皮”的关节。任何数学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形,任何数学题都可以用生活的例子来解释,而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来解决。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具象和抽象,特性与共性的区别与统一,是怎么体现在数学演练中的?带着这样的认知,数学还难么?
一个规则:数学的世界是规则的世界。定律,定义,公式是规则的体现。遵守规则一路绿灯,违反规则淘汰出局。
一个思想:分类归类。分类归类是人类智慧的原点。天下再大,走不出八个方位;万物再繁,“五行”统之。数学亦不例外。
一个标准:比较的标准。数学因分配产生。比较自然而然贯彻始终。用比较来看加减乘除的意义,是否特别清晰?
一个目标:化繁为简。人天性不喜欢复杂。数学的运算定理为简化而生。数学的运算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简单。比如,两个数相加是多少?用一个数来表达。其实,不写出那个数,不改变两个数相加的结果。在一二年级时是一定要写出这个数的。到了高年级时就未必。数学的计算其实不存在顺序一说。这是事实。可是要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小朋友来说,并不容易。
一个模式:知二定三。小学数学的解题模式离不开知二定三的模式。已知数是两个,未知数是一个。怎么定?看运算法则。
忽然想到这孩子晨读时对方听不见的问题。当时只是忙着点麦克风的有关键。而没有看连接的部分。用电路的思维看,一定有什么地方不通,是什么地方呢?
我来到电脑旁仔细查看,原来是那个管麦克风的插头在虚接状态。乍看是连着的,仔细一推才是真正接好的。
我暗自思忖:许多时候,思路决定出路。即使真的没有具体技能,若能想到问题的原因,解决的办法随之而来。
用在小朋友学习数学同样管用:数学思维的培养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才是学习方法上不可或缺的主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