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本书名,
是今天想写点文字的主题。
源起于万维钢一篇文章,
让我内心充满着兴奋。
颠覆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
层层剥离的的批判。
学术本就应该这样,
要质疑,要批判,要辩论。
这样真理才能越辩越明,
对于学术,
千万不要搞个人主义崇拜,
要回归文本本身。
万维钢的这篇文章,
让我看到了理性,范畴和边界,
对于一件事情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万维钢说,咱们做学术千万不要,
滥用科学概念、不讲究论证的严谨性,分不清学术和想象。
四个学术心法,也让人受益,受教。
第一,请相信巧合。
第二,别拟人。
第三,不要随意扩大理论的范畴。
第四,在你想要推出任何自己的学说之前,一定要先把前人的学问学明白了。
但,这件事情,有意思的在于:
“递弱代偿”理论被证伪得妥妥帖帖,
而这个理论又是李善友教授混沌创新学科最底层的基石。
有句话说,基石不牢地动山摇。
Amazing and Beautiful~
Beautiful and Amazing~
当然,后面立马有一篇批判万维钢的文章出来了,
阅读后,还是觉得层次不在一个级别上,就略过不提了。
万维钢给,“手眼通天”的能力,活生生的打了个样,
罗胖给,如果经过一年,你还没有颠覆你最坚信不疑的一个信念,就说明你没有成长和进步,活生生的也打了个样,
递弱代偿的根被一篇文章,连根拔起。对李善友教授常说的那句,我讲得都是错的,有种别样的,新的感受。
大家都在往前,颠覆自己和被他人颠覆。
也许,这就是学术讨论真正应该呈现的真相。
自由而平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是一件好事情,围观吃瓜,都甜到了未来。
最后,用《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结束今天的日更,
并献给未来的自己。
2020.07.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