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名士-西晋的清谈之风

作者: 6f7303428dc6 | 来源:发表于2018-03-14 20:28 被阅读30次

我们看待历史事件,总犯一个错误:以今日之观点度古人之心,解古人之为,所以结论往往是南辕北辙,实在令人贻笑大方。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是我们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观,但若是回溯到一千多年前的西晋时期,恐怕就是另一番光景了。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若是因为能干,把身家性命丢了,在西晋时期,实在不是什么怪闻,不如今日我们就来看看当时人清谈之风大盛之根源。

曹魏晚期,司马氏祖孙三代权倾朝野,无人能敌,特别是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后,将拥护曹魏政权势力一网打尽,其后更是以下犯上,弑君作乱,魏国大权已然落入司马氏一族。但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司马氏作为乱臣贼子的旧事岂是能掩盖得了,民间自然议论纷纷,大臣中不满之声也是甚嚣尘上,于是司马氏开始了大开杀戒,想借此堵住众人之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些道理司马氏不可能不知道。但就当时的情势来看,司马氏一族已然成为了事实上的统治者,凭借国中之大权压制反对声音,顺理成章的篡位建国。

高平陵之变

敢于仗义执言的士大夫阶层早已被杀伐吓怕了,此刻再来讲究个正统问题,似乎无伤大体。因为司马氏不光篡魏,而且已经灭亡蜀、吴两国,天下尽归一统,这是当时的大势。于是,原来参与国政的士人阶层,此刻面对司马氏的国家机器,唯有两个选择:合作或者拒绝。合作意味着生存和荣华富贵,拒绝则意味着可能死亡。如何在合作或者拒绝的前提下保存自己,成为了每个士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前蜀汉官员李密,在国破家亡之际,面对新朝廷的征召,无意赴任,但是又不能明着反对,他的策略是什么,一个字:拖。再三征召后,实在没有办法了,搬出了自己的老祖母,他在《陈情表》中写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首先以孝来拒绝新朝的邀请,然后再以“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的感情牌来感动新朝,据说晋武帝在收到这份《陈情表》时,竟然也潸然泪下,可见这个理由实在是合情合理,以至于晋武帝无法拒绝李密的请求。李密正是不合作的一个典型,策略又很精当,最后当然得以善终。

如果说李密是不合作的一种典型,那么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嵇康,据《世说新语》,“康以魏长乐亭主婿迁郎中,拜中散大夫”,凭借曹魏宗室的身份,担任郎中、中散大夫等职。作为曹魏的宗室,司马氏篡位他不可能不满,拒不为新朝服务,朝廷多次征召,坚辞不就,而且对于司马氏的倒行逆施,不满之情溢于言表,最后被急于侍奉新朝的钟会构陷,司马氏将其下狱处死。如此下场,自然让那些还活着的士大夫阶层噤如寒蝉,远离国政,麻醉自己,这才是明哲保身的最好手段。从此,莫谈国事转而成了士大夫阶层不成文的规定。

但是,作为士大夫阶层,不允许他们阐发是不行的,他们转而去通过另一种手段玄学,来纾解心中愁闷。即士族相遇,不谈国事,也不言民生,谁谈治理国家、强兵富民、政绩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受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一类的玄学,称为“清言”的玄学就这样诞生了。最早的清谈之风,是从何晏开始的,当时与夏侯玄、王弼等人专门谈论老庄之学,众人你来我往,谈论这些虚无缥缈的哲学问题,与平常的事物无关,因此这种学问对于统治者来说,没有任何危害。当一部分士人阶层选择了向司马氏投降之后,但内心又极为愁闷,便通过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纾解心中之闷。

崇尚清谈的西晋士人

当然除了谈论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外,他们的行为也往往令人匪夷所思,男人涂脂抹粉,行为怪异。如同为竹林七贤的刘伶为人放浪形骸,洒脱不羁,《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他“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说他整日在屋内赤身裸体,别人看不惯劝他,他却开玩笑叫别人钻到他裤裆里,这样的人在其他人看来,一定是疯了。实际上,刘伶正是心中愁闷无处可解,才用怪诞的行为发泄对司马氏统治的不满。

我们现在来看待玄学,或者是清谈之风,往往认为这群人是一群懦夫,甚至一群疯子,不可理喻。当然,以我们现在人的观点来看,确实行为荒诞不经,无法理解。但当我们深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士大夫阶层作为社会的精英,面临着生存和死亡的选择,他们作为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不能与掌握重兵的莽夫相比,只能通过谈论玄学这种远离国政的东西,表现出世人难以理解的模样。这未尝不是司马氏统治高压下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与司马氏的合作会使得士人无法接受,他们只能通过逃避生活的方式来保全自己,就是这样,还有人被司马氏所杀。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士人这种消极逃避的人生观,所带来的影响也非常大。按理说西晋以后出生的士人,本没有这种王朝嬗替之际的亡国心态,本可以采取更好的方式参与国政,来一展抱负。显然后人已经把这作为一种风尚,等到西晋永嘉之乱起,这些孱弱的士人成为了南下胡人的刀下鬼,这一阶层都被彻底的重塑改造,恐怕这是他们所没想到的。当然,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崇尚清谈之风的士人不喜欢秉政,最终大权落入了庶族之手,进而引发庶族的崛起,社会将为之大变,直到隋唐,庶族势力最终成为了整个中国大势的掌握者,而士族将就此落幕。

相关文章

  • 风流名士-西晋的清谈之风

    我们看待历史事件,总犯一个错误:以今日之观点度古人之心,解古人之为,所以结论往往是南辕北辙,实在令人贻笑大方。实干...

  • 名士之风流

    英雄本色,名士风流。英雄本来是好色的,名士却像风一样流荡。 风流不是寻花问柳,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花和柳。就像开在枝头...

  • 古体诗丨名士

    魏晋之际,名士风流,其中轶事,流传者甚多。论其时之风尚,美姿容,好清谈,言语狂放之,行为怪诞之。虽杂以鱼目,然博学...

  • 真名士自风流

    真名士自风流 谈名士,说风流,总让人不禁想起魏晋时期常在一起畅饮清谈,抚琴咏诗的“竹林七贤”...

  • 魏晋名士这些歪脖树,奇葩行为(二)清谈狂论

    从何晏、王弼开始,魏晋名士多崇尚黄老之术,流行清谈之风。士大夫知识分子趋之若鹜,把清谈做为高雅行为,谈的好的人,甚...

  • 王衍的清谈误国了吗?

    上无用于国,下无益于民?王衍真的清谈误国了吗? 王衍,我们都知道,是一位西晋的大臣,同时也是西晋的名士,他主要被人...

  • 名士清谈

    清谈,就是一群人,少则三五个,多则十几个聚在一起,讨论哲学问题,还要求语言风雅,机智犀利。 从曹魏到西晋一直到后来...

  • 信口雌黄

    信口雌黄 魏晋时期的上层社会盛行清谈之风,西晋大臣王衍就是个很有名的清谈家。他从小就口齿伶俐,曾在文学名家山涛府上...

  • 世说新语01

    《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趣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

  • 魏晋故事

    1.西晋名士孙楚为人孤傲,倚仗自己有才能,很少佩服别人,但是对善清谈的王济却很尊敬。王济去世时,当时有名望的人都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流名士-西晋的清谈之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eq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