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意: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啊,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负责军事。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至于他的仁德,我弄不清。”
孟武伯继续问:“公西华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钱穆注,孔子平日讲学极重仁,仁乃人生之全德,孔子特举以为学问修养之最高标准,而又使学者各就才性所近,各务专长,惟同向此全德为归趋。人求全德,亦不可无专长。子路、冉有、公西华,虽未具此全德,然已各有专长。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教育精神之伟大。
本章中孔子对三位学生各有其评价,认为他们有的管理军事出众,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外交才能突出。而这些专长实际上都服务于社会,是在国家体制与规范的前提下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专长、才干与仁德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夸赞一个人的政绩的时候并不能说明这个人的修养仁德究竟怎么样。然而能不能长久做到好,能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大众,却是与个人修养与品德密切相关的。无论具备怎样的才能,没有良好的品德也是不能长久立足的。
现在想了解一个人的才干最基本的是看他的学历证书,但学历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才能,也不能衡量一个人的品德。要了解一个人的能力与品行,还要从实际中观察,从细微处才能了解到。
而仁道至大,仁德至高,仁是没有一点私心杂念,孔子不以轻许人,故说不知,是把“仁”放在其它这些要义之上的。
孔子都不敢轻易说仁,谁又敢说自己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