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北京大学50周年校庆,时任校长的胡适在《校庆特刊》里写道:
现在,我们又在很危险、很艰苦的环境里,给北大做50岁的生日,我用沉重的心情叙述它多灾多难的历史,祝他能安全地渡过眼前的危难,正如同他渡过五十年中许多次危难一样!
当时,解放军已经包围了傅作义的孤城,城里的人可以清晰地听到播音员在喇叭里反复地劝说胡适留下。
与此同时,南京“抢救”小组的陈雪屏已衔蒋介石之命飞抵北平,力劝胡适南下。
其实,北大也讨论过是否迁校的问题。
胡适坚决反对迁校,说北京大学之所以为北京大学,是因为在北平,如果离开了北平,还能叫北京大学吗?
因此,任凭陈雪屏如何劝说,胡适就是不松口,坚决地表示:“我不能丢下北大不管。”
无奈之下,陈雪屏只得于第二天飞回南京复命。
见状,蒋介石又亲自两次打电报催促胡适南飞,说时间紧迫不容再拖延,并告诉,已派出专机飞北平接他与清华校长梅贻琦,还有名教授陈寅恪、陈垣、毛子水、钱思亮等人。
在此情况下,胡适不便再坚持,遂于12月15日,仓促飞离北平,也从此告别了北大。
12月17日,在蒋介石官邸举行的宴会上,胡适哽咽地称自己,乃一不名誉之逃兵,在场学人无不掩面而泣。
-----------------
胡适一生,与北大渊源颇深。
1917年,在陈独秀的大力推荐下,刚从美国学成归来的胡适被聘为北大教授,时年26岁。
之后,他开展白话文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41岁时他担任赫赫有名的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及至56岁,出任北大校长。
1946年7月底,在胡适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就职的欢迎会上,清华大学教授冯友兰发言说:“胡先生出任北大校长,是一件应乎天而顺乎人的事,全国范围来讲,再没有比胡先生更合适的人选。”
这话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
然而,1946至1948那几年,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局势动荡不安,各地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胡适任北大校长后,一直竭力维持局面。每当其他高校学生因从事学生运动而被捕时,他无不竭力加以营救。
可以说,胡适对北大的感情是很深的,所以1948年迫不得已离开北平时,才会哽咽感慨,称自己为逃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