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付费经济异军突起,开发市场风起云涌;2017年知识收费平台更是遍地开花,姹紫嫣红。得到、十点课堂、在行、插坐学院、一块听听、芝麻学社、朝夕微课堂……哪个不是一呼百应,拥护者众?
关于付费经济是否物有所值的话题讨论一直很热烈。《知识付费这两年,我花5000元钱买到的4个教训》这样旗帜鲜明的文章在简书上的点击率高达15万+,作者列举了知识付费的4个教训,归纳起来就是:
知识付费是走捷径,但它代替不了勤奋;知经过付费购买的知识很多都是碎片,不如花时间去读经典;付费知识很多是新瓶装旧酒,新名词而已;知识的囤积永远比不上知识的行动者。
我翻看了2112条评论中的前几十条,可以看出这些观点很多人表示认同,甚至不少人还用现身说法充分证明知识付费就是个大坑。
我也是知识付费的践行者,消费者。按他们的说法,也交了不少的智商税。但我觉得,这智商税,交得值!
通过知识付费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渠道和机会
这一点对于偏远地区的消费者来说更典型,利用知识付费,足不出户,就能跟着行业最优秀的老师进行学习。地区差异对知识获取的影响基本被消除了。
另外,拜师无门也是许多人的困扰。譬如我自己,从小就对绘画感兴趣,却一直没有机会好好学习。现在有点业余时间,就想重新捡起年少时候的梦想,于是在朝夕微课堂买了一个付费课程,在老师的远程指导下加上自己的喜爱,觉得离艺术的殿堂又近了一步。
通过知识付费节省了学习的时间
时间是宝贵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合理规划,徜徉于知识的汪洋大海,是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
很多问题,别人花了一生的时间去研究,而你只需要付出一定数额的金钱就可以节省下自己亲自动手的成本,这笔交易可太划算了。而且付费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筛选更有质量的知识或内容,大大减少了你走弯路的几率,节省下来的也是时间。
我喜欢看书,但时间不够,眼界有限,年阅读量可能稍稍好于全国人民的平均值,但还远远达不到职业对自己的要求。
得到推出的《解读100本全球好书精华》就近乎完美地解决了我这个问题。我会利用上下班,做家务,坐车出行等零零碎碎的时间来听书,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对畅销书市场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假若遇到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书可能光只是听还嫌不过瘾,我就会有目的的去电子书上搜索,再进行深入研读。
这样点面结合的读书法真的很符合我的读书习惯,大大节省了阅读时间,提升了读书效果。私以为这样方法非常具有普适性,尤其是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群体。
通过知识付费节省了金钱成本
传统的培训行业在收费标准上大多不便宜,一个课程下来,学费多则几千,少则数百。再加上交通费等等。是一项数目不少的开支。而大多数网络付费课程在收费标准上明显要低得多。
从9.9、69、99、199、299不等,能满足一个消费者从对一个行业的粗略了解到一个很全面的课程系列的不同要求。这也是网络技术发展给予知识消费者的一个巨大福利。
另外,由于获取知识的愉悦感是无与伦比的,自从开启网上学习模式以来,我逛街逛淘宝的时间和频率大大降低,在购物上所花费的金钱急剧减少,不知道这算不算节约了金钱成本。
通过知识付费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这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
其一,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心理,免费的不值得珍惜,付钱的则不能浪费。只要付了钱,学习起来通常比享受免费的资源效率更高。
其二,今天也许我只是知识的消费者,但如果我努力学习,成为了这个知识领域前20%的人,或许有一天我就能逆袭成知识的创造者。
8月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写作班,老师就一直在激励我们:好好写,尽快实现知识的变现。并且提供了不少途径。最简单的,投稿啊,公众号和简书的打赏啊。
这剂鸡汤还真挺管用,据观察,好多同学都纷纷上稿,早就回收了学费,个别同学还写出了规模和名气。
至于文前很多人对于知识付费的担忧,我想,它到底是大坑还是金子,关键在于个人对知识内容的筛选,以及选出来后怎么用,怎么做,这才是效益最大化的闭环。
是,知识的获得不能走捷径,但其实面对知识的爆炸,人们的思维方式早就从“学海无涯苦作舟”转变成了“巧作舟”,巧妙一点不好,非要又笨又拙吗?把这个功夫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将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多时候是由于其专业性太强,我们非专业人士需要了解的时候更希望有专家能把知识点揉碎了给我们看,就像食物,揉碎了更利于消化,消化之后才能成转化为养分。
知识的新旧跟它本身没有关系,跟想要吸收它的人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储存才有关系。对于某些人来说陈旧的知识也许在另一个人看来,完全就是新鲜活泼的初次见面。
知识的囤积者永远比不上知识的行动者,没错,当我们用更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们在前行的路上就会少一些恐惧,多一些自信。因为,恐惧来源于未知。所以,最好的状态应该是,一边吸取,一边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