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问大家,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读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知识,但是这知识它就是不进脑子。
我看了很多干货,学习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我也做了笔记,但是为什么我就是记不住呢?
直到最近我读了查理.芒格后,才茅塞顿开,原来一直以来我的学习方法都是错误的。
我只是学习了表象,从未真正的去运用这些知识。
所以有些人读一本书,要比你读十本书还厉害,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如何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
枯燥无味的读10本理论书与有兴趣地读1本自己喜欢的书,你选哪一个?
肯定是后者对不对?
而且你有没有发现,两者实际上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是被动读书,后者是主动去读。
那么请问那种效率高?
答案也是第二种。
我们明明知道答案,可是为什么在生活和学习中还是选择被动的去接受,被动的去学习呢?
被动的去学习,我们究竟能不能学到为我们所用的知识?我想这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应该去思考的。
问题来了:当我们不得不学习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籍时,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就是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和感兴趣的领域。
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都可以去学。
因为最终表象层面的知识深入学习到最后,我们就能把握其本质,并与其他知识联系起来。
是不是觉得有点迷茫?别急,听我来跟你仔细分析。
举个例子,我喜欢传播学,讨厌心理学,我非常喜欢看关于传播学类的书籍。
但是当我读过越来越多关于传播学的书籍后,我发现里面涉及了很多心理学知识,并且要想把传播学研究透彻,就必须要研究心理学。
研究到最后发现传播学的本质跟心理学紧密相连。
自然而然就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学的很扎实。
所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去阅读经典的书籍,然后从中寻找最重要的原理和知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做的时候,要多留心。
其实那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背后都隐藏着我们已有的规律。
学会从事物的表面看到本质
很多时候我们当我们读书或者追剧,我们总是习惯性定义好和不好,却没思考过它为什么好?
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看TED的演讲,我们的情绪总是被演讲中的额内容所打动。
也会因为一些感人的事迹而思绪万千。
可是,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那些演讲会吸引人呢?
如果只是一个演讲打动人心,那可能是个人能力原因。
如果很多演讲都能打动人,那背后很可能有规律。
而对这个习以为常的事情探寻原因的好奇心,就是发现事物背后规律的第一步。
事实上,有人就专门研究和总结了这个规律,写出《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这样的畅销书。
尽管我们可能发现了事情背后的规律,但是这往往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寻找这个规律背后的本质。
这个步骤非常重要,也是大多数人在学习研究的时候忽略的一个环节——找到重要的结论是怎么来的。
比如你可能接触过1万小时天才定律,大多数人学习这个方法,就是记住这个结论。
然而,你要深入研究这个知识的出处是哪里。
仔细找一找,就会发现结论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的研究结果。
当你知道这个结论的原始出处,你对这个结论的可能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找到自己拥有的天赋
天赋是什么?
以前我所理解的天赋,是那些“神童”,如:3岁背诵唐诗100首,5岁钢琴十级等等。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我们的天赋是从我们的兴趣中衍生出来的。
那么我们要找到自己的天赋,首先就要找到自己的兴趣。
我们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呢?
有个人他是这么说的:
首先,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然后拿出一张A4纸和一支笔,最后,写下你想做的事情。写下那些曾经让你投入其中,忘记时间流逝的事情--那里面埋藏着你的兴趣。
我照着做了后,发现我的兴趣是写文字,一投入就停不下来,我在今日头条写干货,我在公众号上写情感,这就是我的兴趣。
我喜欢通过自己的文字去帮助别人,让别人能够从我的文章中有获得感,不管是知识也好,情感也罢,我的初心是帮助别人。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刻,才是我最有价值的时刻。
所以天赋从另一种层面上来说是你不由自主,却理所当然想去做的事情。
同样一份工作别人会说:“今天的活儿终于做完了”
而你却期待着明天的到来--我可以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你的天赋就是你的优势,而你的优势就是那些让你感到自己很强大的事情。
正如TED演讲人肯.罗宾逊说的:尝试新领域的各种可能性是发现天赋的一部分。
我们要对世界保持好奇心,要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这条道路其实是很漫长的,踏出第一步其实很简单,但是要连续走一万里,就很困难。
有句话说的好,坚持就是胜利。
所以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去探索,去规划自己的生命蓝图。
作者:木木西酱,专注于个人成长,更多分享在公众号【木木西酱】
回复资源领取资源大礼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