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肖培东红遍大江南的时候,我并没有追捧,我觉得语文的教坛就是这样,才人辈出,就是这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五六年。教改今天刮东风,学魏书生,画课知识树;明天刮西风,学余映潮的板块教学;后天刮南风,赞叹钱梦龙的纵横捭阖,学赵谦翔的绿色语文,在王君的语文湿地漫步,听韩军吟诵《大堰河我的保姆》;大后天,刮北风……而自己,在这旋风中被刮得晕头转向,没了主意,开始不知道怎样走路了。学的越多,越深深地陷入了迷茫之中,到底语文怎样教才高效?怎样教才有自己的特色?学生怎样才能爱上语文?才能学好语文?才能考出高分?
迄今为止,看了不少优秀老师精彩的课堂,别出心裁的设计都让人惊艳,但内化的东西却如同九牛之一毛。正所谓听了激动,回来基本没用。
久而久之,感觉与其乱学一气,盲目跟风,还不如老老实实上好家常课,把要考的教好,出成绩才好。所以,对于无论是驰骋语文浪潮的领袖人物也好,领军人物也罢,还是教坛新秀,我都有了些许的漠然,不复有狂热追风的热情。
所以,要感谢王老师,组建了这样一个读书群,让我不得不去读这本书,不能不认真阅读这本书:《我就想浅浅的教语文》,真正认识了这位浙江最年轻的特级教师,最年轻的正高级教师,见识了这位在语文课堂上浅吟低唱,带领学生在语文海洋中凌波微步的武林高手。
这本拥有十六篇课堂实录着实让我爱不释手,一篇篇读下来,我发现,他的授课对象,不限于一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他都教,都能做到因材施教;诗歌、散文、小说,他一一展现,每节课都可圈可点。每个课堂实录都如同碧海一般蕴藏着丰富的宝贝,都能让我们随手掬起一把璀璨的珍珠。他在碧波深处,探寻漫溯,浅进深出,净、读、导、品、评,挥洒自如,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涵咏品味,回味悠长。
干净,不爱旁征博引
肖老师的课堂很干净,没有太多的背景资料来铺垫,没有同主题的文章来拓展,没有绚烂的课件锦上添花,也和现在的单元教学,1+X群文阅读大相径庭,但这并不能说明他的教学模式落伍了,因为他的课堂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和作用祖国文字的能力,实实在在地引领学生读、写、听、说的实践。肖老师的导入课程从来都不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是平平常常,有时单刀直入,有时信手拈来。《孔乙己》的教学案例中,本来因为主办方准备太完备,学生知道的太多了,经典案例不胜枚举而很难突破而苦恼,突然就想到了以学生给自己祝贺生日作为导入,感谢学生记得自己的生日,转而问记得孔乙己的生日吗?记得孔乙己的什么呢?由此用“记—忘—看”来组织教学,真是灵感乍现,妙手偶成。
假如说肖老师的导入不兴波澜,接着他的第二个环节大部分都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只从文字去发现,很少旁征博引,唯文本是要,比博而不精,浮光掠影多了份专注。他不拓展不代表他不考虑知人论世,不延伸不代表他不知道有同类文章,不介绍背景资料只是他觉得有必要时才略加介绍,他沉迷于让学生在自己原来的认知基础上素读文章,比背景的介入更见功力。
他的课堂就是那么干净,导入—整体感知—品味文字,导入是激趣,整体感知是开展学习的基础,品味文字则不厌其烦。
阅读,不搞花架子
肖老师的课堂,无论是诗歌教学,还是实用文教学,还是散文、小说教学,无一例外,都离不开阅读。不管是默读、朗读、老师范读,师生分角色读、男女生交错读、品读、悟读,在任何一课中,我们都能看到大篇幅的读,都离不开学生的“读”去发现,而不是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硬塞给学生。
因为,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学生在读通、读懂、读透的基础上,才能积累语料,形成语感,悟得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才能感受到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情趣、情操、价值观的熏陶感染。(P004)他严格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谆谆教诲“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
他往往在整体感知之后,带领学生不遗余力的抓住关键的句子,提纲挈领,反复阅读,让学生走进去,带着感情读,读出情感,读出情境,读出思想。(P019)学生在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朗读,从语气平淡到入神入味,因懂得而感动,因感动而传神,乃至人虽不去现场听课,却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咂摸再三,回味无穷。《山羊兹拉特》中,有谁能注意到文章多处出现的“咩”?能让他带领学生读出万般语言,万般情感,引发了学生万般体验;《菩萨蛮》中,他紧抓四句写景的句子,不仅读出江南美景,还读出作者的思乡心切,还通过对比读出赞美的背后是对故乡现状的满腹愁绪来。
纵观《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老师做到了,无出其右。
导引,不急不躁循循诱
假如说肖老师读的功夫和耐性让人佩服,那他的导引的艺术让人高山仰止。钱梦龙先生的导读法指出,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老师要有能力将学生引向预期的目标,纠正错误的认识,引到正确的轨道。在这方面,肖老师无疑胸中有丘壑,高屋建瓴。不管学生如何回答,他总有办法,四两拨千斤,让学生不仅改正错误的认识,还能掌握方法,为下一次遇到相同的问题能正确解决奠定基石。
在《沙之书》中,面对一群文科本科生,他让学生概括这篇小说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开始概括得不够简洁,于是他导引说:“我觉得你的表达还必须更加简洁,有些可以一言以蔽之。”当学生再次概括时,将作品中的“我”,说成了作者的时候,他没有痛心疾首地批评学生,而是给了她一个台阶:“也许你不知不觉已经走入了博尔赫斯小说的氛围,你用的是作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作者?”顺便进行了文体知识的厘清。学生第三次概括后,他又追问:“本文主人公是谁?”建议她用主人公来开头说话,定一下主宾顺序。学生第四次进行概括,只说了结局,而肖老师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她补上了过程,使学生在来来回回几个回合的纠结出汗中,一定知道了概括的要点:简洁、准确、完整。
通过文字看到环节,我都替本科生难过,但是,肖老师却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直到把她送到能力提升的彼岸。相信将来如果她有幸成为老师,这一细节一定常常在她脑海盘旋,激励她成为一个同样有耐心、有方法的导引者。
肖老师在指导中学生概括《斑羚飞渡》时也是追问了四次:
“用一群斑羚开头再说一遍?”
“这一群斑羚都牺牲了吗?”
“你能再说一遍吗?调整你说话的节奏。”
“文章最后一句话可以概括,大家快速地找找,看看哪位同学找得比较快?”
这循循善诱的耐心,让人不能不摇头、默叹、以为妙绝。
回想自己,在教学中如果遇到了遇到了这样的学生,一定心中哀叹,即使不好意思在公开课上批评他,也会担心浪费时间,恨铁不成钢地把答案显示给大家,云泥之别,立见高下。
品味,不厌其烦
假如说,肖老师的导引艺术高超,相信没人否认,那肖老师对于细节的品味,可谓是“稳、准、狠”,咬定青山不放松,《山羊兹拉特》中,他引导学生读“咩”、分析“咩”的意味,品味出作为动物简单语言背后的丰富寓意。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品味蔡元培先生的三句话,“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读时正音,然后一品其显示了演讲词的思路清晰,中心明确;二品其作为演讲词的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的诸多特点;三品其“三告”的缘由,直面大学乃至社会的沉疴,希望大学生们勇担改变糟糕的学风、社会败俗之重任。四品蔡先生的语言,古朴典雅、浅显易懂的特色。五品出先生的希望和痛惜,赞扬和批判,品出语重心长、情真意切。通过多次辗转求索,再现先生之忠告。他围绕“三告”做足文章,以“告”为提纲,品出了演讲稿的本质特点,也品出了独属于蔡元培的独特个性,他身着中山装,红色的围巾,仿佛化身为蔡先生,目光炯炯,情真意切地在对我们谆谆教诲,把我们带回到百年前那庄严的北大,真可谓“细节见功力,品味出珍奇。”
点评,评点得失指方法
说到点评,先前比较折服王崧舟老师他的一篇《长相思》课堂实录,不知道读过多少遍,品味他的点评,反观我平时对学生的点评性语言:“对、好、不错、棒极了”,简直惊为天人。感觉他的评价语既能及时中肯地点评学生的回答,又能指出问题,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
现在看了十六篇肖老师的课堂实录,发现,肖老师不是碎问碎答,围绕主问题,学生的回答大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都能见招拆招,既肯定学生的思考,指出存在的问题,又提出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去跳一跳摘到更高更甜的果子。总结一下,他的点评性语言有以下几类:
一、概括型:《沙之书》的课堂实录中,他让学生给文章续写结尾,面对学生源于文章细节的想象,他他高度概括学生的答案:
“你想把悲哀传给别人。”“恐惧要让别人和我们一起分担?”
“人终究都逃不脱命运的折磨,你为什么这么样想呢?”
二、表扬型
依然举《沙之书》中的例子:
“我必须承认,这位同学概括得比我更简洁。”
“迷一样的书,你看这个问题概括得就有功底了。”
三、批评型
不是说,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都要表扬鼓励,也有批评。学生囿于文本,不会概括,不会梳理,肖老师也给予批评,批评其方法,批评其表达,发人深省。
四、启发型
当学生面对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时,有点犹豫,在肖老师的指导下,说这是一本“有画”的书。肖老师启发他思考:“画又没有了。”学生于是给出了“像谜一样的书。”
学生回答问题。基于他们的基础,他们的思考,他们的表达,未必都能如师所愿,总会出人意料。这时老师的点评就对这种生成性的内容起到拨云见日,淘沙见珠的效果,这种因势利导的点评语,既不会不置可否、敷衍了事,也不会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表扬,更不会指责打消学生的思考和交流的积极性。
“碧波深处有珍奇”,这句话是钱梦龙先生送给肖培东的,也是我读了这本书以后的最深切的感受。他用自己的一句诗来勉励入室弟子肖培东,没有想到这句话真成了对肖培东中肯的评价。肖培东说:“我不希望有人无中生有地夸奖我,也不希望有人没有根据地批评我。”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我,他没有因为大家的溢美之词而沾沾自喜,也没有因为年轻而妄自菲薄。他既自信,又自省,又能发人深省。他称自己就想浅浅的教语文,我通读了全书,却没有这样的感觉。浅入而深出,抓住核心,响鼓重槌,动人心魄。
肖培东说:“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在激发最优秀的我。我不是最出色的,但我在努力走向最出色的我。”优秀的人还在奋力奔跑,相比肖老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读书呢?
是为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