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原创/小凢
7带女儿和闺蜜们一起吃饭,闺蜜们看着女儿,说了句“长得和妈妈一样,不白,也浑身黑黝黝的。”然后她们忍不住笑了。然后又补充说了句“比妈妈白多了,但不算白的。”虽然她们说的是事实,但每次听到这样的评价语,我心中就会五味杂陈,一方面我希望自己可以站出来替女儿说点什么,比如说“白不白并不是很重要,整体感觉好,素质好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我又显得那么无力感,我瞬间回到了自己小时候的感受。
我的小时候就是一路被评价过来的,特别是皮肤黑这一块,可是这种天生的东西并不是我可以去努力改变的地方。然后每次面对评价,就会有一种习得性无助感,我不会去反驳那些评价,因为它们好像又是对的,但我又很不喜欢那些评价,因为我有种自己被攻击被嘲笑的感觉,好像我在他们眼里就是个物件,观察完然后给予一个评价,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小时候,大人们在我面前说话,也一直以为我只是个孩子,他们肆无忌惮地说着他们想说的,好的坏的,各种在他们眼里觉得正确的评价,但是那些评价就是这么无意中进入我的心里,甚至是潜意识里。而之后的成长里,各种拼命都是为了试图努力去证明他们的评价是错的。
有时候,大人说话也是无心的,或者他们说的时候并没有觉得这样的评价是负面的,但是,身为一个孩子,她根本还没有那么好的辨别能力。孩子会简单地以为你在说她不好,你在否认她。我小时候就是每次被评价,虽然表面上装若无其事,其实心里已经很受伤。所谓的不自信、所谓的深度自卑都是在那一次次的被否认中累积起来的。
学了心理学后,慢慢地意识到,自己有些狠劲的努力只是为了去向那些否认的声音证明自己不是他们评价的那样。但是每次努力到最后又会深深的感觉到背后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我并不能确认自己的努力是否能够真的证明到自己,或者说在潜意识深处,我已经在接受那些评价,仿佛不管我怎么努力,最后我终归是他们口中说的那个我,这种无力感就像当初面对他们的评价明明想反驳却又觉得他们的评价好像又是对的。
所以,我清楚地意识到那些看似轻松玩笑似的的评价对当事人来说,影响有多大 。特别是有时候这些评价是来自于孩子的至亲至爱的家人。很多人不是直接“灭亡”在了被评价的成长路上,就是在“凤凰涅槃”中痛苦反击,但人生终究找不到那个自信感。
所以,每次当我带孩子出门的时候,当孩子被别人有意无意中评价时,我该怎么办?
以前我一直都只是愣在那边,虽然他们的有些评价我并不认同,但我总是不能当面去和他们否认或者争辩一下,或者说在那一会,我可以自己跟女儿说点什么,让她不要有什么误解。
现在想想很有必要,虽然我们不能阻止别人的评价,但我们可以帮孩子过滤一下那些评价,哪些是可听哪些是不可听,哪些是可以去改进一下,哪些是可以去忽略的。
那么怎么去过滤?
首先,去标签化 。很多别人给出的评价都习惯给孩子带上标签,比如说,孩子做个调皮的动作,立马就说“这孩子真是个淘气大王。”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自我实现预言”,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孩子被说淘气,他会更频繁地去展示他多淘气;如果你的孩子被反复说不聪明没出息,他就会自认为就是个不聪明没出息的人。孩子还小并不能很好地去建立自我肯定意识,所以孩子对自我的认识会大部分来自于周边人对他的态度和评价。
在我女儿身上,我就明显地感受到她其实在别人面前很有表现欲,当别人给予她某方面的评价时,她会更加活泼地去展示她,并且也因此增加各种搞怪和小调皮式的表情和小动作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很多妈妈会在那样的时候去制止甚至责骂孩子,因为在别人面前孩子太闹不乖很多时候大人面子上有些挂不住的感觉。但是我会允许她在那一刻有她自己表现自我的方式,因为我清楚地了解我的女儿,她并不是别人口中那样的孩子。不是说在那一刻被别人评价时,就去怀疑自己对自己孩子的认识,妈妈应该在这一块上面对自己以及孩子都要有自信。
而且大人要面子,孩子也是要自尊的,在他人面前去说教、责骂孩子的行为本身就不值得提倡。这并不是说,当孩子在别人面前淘气时,我们就不能去教育他了,我们可以通过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离开淘气的状态。同时,我们也要想办法去岔开那些大人,让他们不要继续评价。
其次,及时去关注被评价时孩子的状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强化正面的东西,弱化负面的东西。今日北大女生王心仪因作文“感谢贫穷”在网络爆红,其文章有这么一段话,如图:
王心仪的妈妈很明确地告诉了王心仪正确面对那些带嘲笑的评价的态度是“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她妈妈并没有去提别人评价里的那些内容,这是对负面东西的很好的忽略。“不要理他,踏实做事就好。”这样简单的十个字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她之后的人生道路上的很多时候,都能够帮她指引到方向,帮她获得来自自我心灵上的能量。
有时候,去帮到一个人就是那么简单的一句积极的话而已。反过来想象一下,如果当时王心仪的妈妈在听到女儿的哭诉时,是陷入深深的自责,并且反复地对女儿说“对不起”,这反而是在害了王心仪,这会负面强化了别人的评价,并且也可能从此让王心仪在面对同学时有深深的自卑感。
再者,作为大人就是要先学会自我控制,控制自己不要乱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也不要去给别人的孩子贴标签,在孩子被评价时,能够及时帮孩子去正确解读那些评价,不让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在评价上有误读是很重要的。可以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当天晚上和孩子聊聊天,听听他被评价时的想法和感受,我们首先要看见孩子、听见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好吧,虽然每次带娃出门,去面对别人的评价,对妈妈来说,是场考验,但我们也要从别人的评价中看到可取的部分,也许别人也确实在你孩子身上看到了一些你忽略的东西,择其改之。如何豁达开朗,积极面对不同的声音,孩子全看妈妈是怎么去做的 。所以,该反驳的反驳,该接受的接受,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自信状态。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无形的教育。如果面对别人的声音,你不敢去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这里也有妈妈们需要去成长的地方。只要妈妈的状态对了,孩子们自然会被感染到,自然就会被积极地影响到。但若妈妈自己不能很坦然地去面对那些评价,就很容易把这块不舒服的东西转移到孩子身上,所以表面上好像你是在教育孩子,实际上你只是在借孩子来发泄自己当时听到那些评价的不好的心情。
总之,妈妈自己心里强大了,孩子也就跟着强大。欲育儿,先修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