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品牌营销的广告中,很多时候都会采用一种策略,即制造恐惧。例如,这些年来,人们一窝蜂地跑去买房,就是因为内心深处对逐年攀升的房价的恐惧。那么,为什么商业营销中,商家要制造恐惧呢?
一、为什么要兜售恐慌?
01
恐惧让人刺激
作者在书中强调,人处于恐惧中时,自身也会滋生出一种相当的满足感。这是因为我们知道自身并没有处于这种真实的恐惧当中,但是又要避免日后糟糕的局面,因此人们便需要做些什么来寻求一个内心的安全感。
02
恐惧具有传染性
一个人仅仅自己行动还不够,商业的本质是要针对大多数人共同制造恐慌,营造出一个全民总动员的状态。因此,商家会刻意地通过恐惧的传播性来实现商业营销。
例如,日本福岛地震后,中国大陆就普遍传播了一个说法:海水被污染,盐的产值下降。起初这个说法仅仅在小范围内传播,然而,恐惧是最具有传染性的。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这种说法的蛊惑,疯狂地跑到超市里去抢购盐,囤积起来。这就是典型的利用恐惧的传染性达到商业目的的一个事例。
所以,塑造出来一个人们共同的"敌人"(谣言),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共同去与之对抗。
商家这样做,利用的就是人们的恐惧心理。当人们感到恐惧时,内心就会感知到威胁,进而血液远离大脑,脑部缺氧人就自然会变得愚蠢。
那么,人们对于恐惧的类型,到底分为哪几种呢?
01
对失败恐惧
有人做过相关研究,人们对于失败的恐惧往往是最能自我激励的。譬如,一个人从90斤暴涨到110斤,突然觉得人生不能如此下去,于是开始运动;又或者有的女性发现自己的眼纹、眼袋日益加深,于是便疯狂购买护肤品试图来遮盖日益老去的容颜。这都源于人们内心深处对失败的恐惧。
02
恐惧孤独
有人说过,孤独可以称为心理上的肌无力。作者在书中也讲到:人类对于被孤立和被当作局外人是非常恐惧的,归属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需求。
其实,早在20多年前,中国的儿童教育家就研究过儿童成长过程中"孩子不合群,应当怎么办?"这样的课题。由此看来,不论是成年人自身还是作为儿童,任何一个群体对于形单影只的恐惧都是一样的。
品牌营销中,商家就是在巧妙地利用人们的恐惧制订营销策略,以此来达到他们的商业目的。
01
扩大恐惧
记得我刚刚大学毕业时,起初是做最基础的销售工作。当时的主管传授给我们的一个营销流程是:与客户沟通——针对客户的现状举例子、下危机(扩大恐惧、制造失控感)——讲解决方案——抛产品优势和卖点——促进成交。
这个方式在今天的营销过程中,仍然被很多基层业务员使用着。其实,品牌厂商们也是一样,他们同样在面对目标用户的时候,为自己的用户有针对性地强化危机,当用户们处于一种极度恐惧的状态时,他们再亮出自己的法宝,也就是拿出他们要卖给我们的产品。
02
利用干净
"干净"、"纯天然"、"无污染、无添加剂"、"孕妇专用"、"适合宝宝"等字眼儿,近年在广告营销中越来越普遍,同时,人们也愿意为其买单。原因无外乎就是人们内心所寻求的一种干净、无污染的心理感受。消费这样的商品,用户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重要的是他们买到了安全。
03
利用新鲜
新鲜,也是在品牌营销中,容易被商家利用的一个有效手段。
我曾经喜欢光顾的2家水果店,其中一家店面摊位简约,水果东倒西歪地堆放着,店家也不怎么爱搭理客人;然而另外一家店,每次一进门便果香四溢,店家熟络地招待每一位客人,而最重要的是不论是新到的苹果还是橙子,几乎每一样水果上都喷了水,一些热带水果的下面,全都铺着厚厚的冰块,看着如同是刚刚从农舍采摘回来那般新鲜,让人看着非常有食欲。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去餐厅就餐,很多餐厅都会把鲜花或者水果这类预示着新鲜的物品优先摆在餐桌上,目的就是从你落座的那一刻起,店家就会让你觉得你进入了一家食材新鲜的餐厅,接着你便会心甘情愿地为你接下来所点的每一道菜买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