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散文
《芳华》拷问人性的弱点

《芳华》拷问人性的弱点

作者: 贺静领读人 | 来源:发表于2018-01-10 22:06 被阅读61次

    文/静子

    一部《芳华》勾起了多少人的青春与记忆。

    当网上各类与“芳”沾边的文章大肆来袭时,我选择在一个寂静的午后,一个人走进影院,与“芳”对目。

    心情-留白

    这是一个清冽的冬日,风很劲,天很蓝,现出大包头少有的“北方蓝+刺骨寒”。我关闭了手机,穿戴好衣服,准备好纸巾,不邀伙伴,不带零食,独自走进电影院。

    下午2点20分,这是电影院一天中的“最淡季”。我特别挑选了这个时段,这样的刻意安排,并非要走个性化,也不是故意搞装逼,而是对电影仪式感的一个尊重。或者说,是对看电影的一种心情留白。

    女子一电影

    对于电影,我一般不会部部趋之若鹜。毕竟,好电影是需要时间发酵的。但如果决定了去看哪一部电影,或认准了哪一部电影。那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是内心冲动的小火花激荡了许久,是情感无可抑制的爆发性行为,已经达到了那种必看不可的极致渴求地步。

    奇怪的是,每到这个时刻,我总会不由主地放空自己,脱离当下的自我。我不是老师,不是妻子,不是母亲,更不是谁的朋友或谁的对手。只是那个自由、浪漫、单纯的女生,把自己完全交给电影,也让电影完全属于自己。此时,仅存于一类关系:一个女子和一部电影。

    这种精神需求的较真,有点变态。包括与家人同进影院,三个人也是各自选择喜欢的影片,谁也不迁就谁,谁也不制约谁。喜好不同,口味不同,何必委屈各自憋屈彼此呢!这样各取所需的观影模式并没有影响一家人和乐融融的情感。相反,还原了生活的本真,拥有了相对的选择权,并保持了个体的精神独立性。


    小故事-时代属性

    《芳华》,是我心仪中的类型,于是我自然选择了独自享受。如果说剧情,个人认为名人效应远大于故事实际吸引力。严歌芩作为早年对我影响较大的一位旅美女作家,在年轻时也许有过这样的兵旅生涯,这部作品最大的亮点就是时代的厚重感。以萧穗子的自述开启了那扇久远的门,用冯小刚惯用的镜头感徐徐切入,而小人物的小故事又很自然地挖掘出年代特有的属性来。

    虽然,文工团只是一个社会缩影,但其真实地再现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社会风貌、价值取向以及年轻人澎湃激荡的“红”火岁月,包括思想意识的根红苗正以及战争背景下的战友情谊。

    个人命运---社会变革

    个人感情与战友关怀的纠缠不清,爱情与爱国的矛盾,生活与理想的冲突,小情怀与大背景的碰撞……70年代末-80年代初,每个人的命运走向浓缩的都是一部部社会变革剧:陈灿半夜偷偷在女生宿舍收听的第一台磁带机,播放的就是邓丽君甜美婉转的歌,而萧穗子穿的第一件性感喇叭裤,则是丁丁亲戚从香港带回来的港货,刘峰转业后跑到海口蹬三轮车卖图书,也是80年代初改革开放诞生的第一批个体户,还有后来陈灿忙乎着跑地,做房地产生意……

    冯小刚用了时间切割法,很自然地将剧情推向了高潮,同时也用赚足了影迷的“真情泪弹”,让观者在重温父辈芳华正茂的激情岁月时,也不得不捶叹刘峰的“好人无好报”的现实结局。

    “好人”刘峰随着爱情悲剧式的毁灭,放逐、打仗、断臂、摆地摊、娶俗女,到最后妻子跟人跑了;小萍的感恩、报恩、救人、精神坍塌,到自我救赎;萧穗子撕碎的情书,还没开始就已然结束的爱情……怎能不是一种赤裸裸的生活悲苦剧?

    爱情-人性

    《芳华》绝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爱情片,但却将情感的洪流涓涓浇灌于观者,如温水煮青蛙,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防线轰然倒塌,溃不成军。

    战争的残酷远比人性的残酷更为可怕。善良的背叛,底线的冲毁,丑恶、自私、无情与正义的对比,将影片一次次推向深度,激起了小人物的共鸣,使得票房一路攀高。

    善良,也要有底线。

    爱情,不等于奉献。

    英雄主义不能当饭吃。

    这是《芳华》传递的观点,现实而又接地气。

    一代人的青春退场,但那个时代的芳华犹存,深深地印在了历史的年轮里,亘久不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芳华》拷问人性的弱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ea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