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原理是从外部表征到心理表征再到外部表征的过程,即所谓的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从人类进化过程来看,人类只会记住对自己有利的东西,即这个知识对你来说重不重要有没意义。第二人类的大脑是用来理解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据此两点引出下列观点。
记忆分为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在输入某些知识后要转换成记忆这个过程被称为编码,那些能转换成长期记忆的称为有意义的编码,而那些短期记忆的就是无意义的编码。
学习可以分为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当人们处在被动状态的时候效果可想而知,思绪都不知道在哪里。这里讲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分为兴趣驱动和功利驱动。两者共同点都是你自己主动想学的,即这个知识对你来说很重要是有意义的,这个时候这个知识便很大可能会变成你的长期记忆。
而想变成长期记忆有几种方式,例如联想挂钩,记忆宫殿,新旧知识的联系。这里没有优劣之分各自有适用边界。当脑中没有旧知识可以联系的时候可以用联想挂钩与记忆宫殿的方式,通过脑中旧的事物与之相联系,例如记一串数字。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学习更多以应付这个复杂的世界,所以这里首选与旧的知识的联系来更好的记忆。
最后由于人的大脑运行内存有限,所以要用来理解不是用来记忆的。只有当某个知识被你真正理解并吸收了才会转化成你自己的知识,不断的与旧知识碰撞联系,慢慢便会形成所谓的思维模型,这样这个知识便会内化在你的思维里。所谓的“知行合一”,只有停留在知的层面便会看了就忘,只有不断的深度思考并理解才会成为你的知识。现在便会懂了为什么“懂了那么多道理却还过不好一生。”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