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表弟要和谈一年的女友结婚,女方是辽宁人。两人打算在北京买房,六环外。加上双方都是北京户口,准备申请公租房,如果通过,也需要200多万,计划先交个首付,剩下的分30年还清。可60多万的首付,姑妈根本拿不出来,最后折中的方案是男女两方家庭各出30万。事情自此,姑妈有点犯难。
姑妈家在农村,膝下养育三个子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和小女儿同是前年完的婚。只有夹在中间的二儿子还没成家,这可急坏了她。可她又够不着远在北京的小儿子,这事就一直拖着,耗着。好在二儿子的婚姻,今年开花结果,倒让她老人家悬而未决的心有了着落,可30万,这笔巨款眼下确实没有眉目。
姑妈和姑父都是快60岁的人,身体大不如前,这些年姑妈在家务农,姑父在外边帮人盖房子。饶是如此,仍是入不敷出。早的时候要供孩子们上学,好不容易有个间歇期,孩子们学业完成,老大结婚又把家掏空了。
这些年光景不遂人愿,农村人挣钱不容易,但儿女的婚姻大事不能含糊,这些他们老两口都懂得。可这数目的确不是小数,眼看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都在走下坡路。年轻力壮,人家不怕,你有偿还能力,可现在的情况摆在这儿,亲戚四邻还会卖给你面子吗?
其实还有一件事让姑妈心里犯嘀咕。这些年来他始终放不下,大儿子和女儿都是高中毕业,只有二儿子读完大学,虽然那俩孩子没说啥,可做老人的心里总有解不开的疙瘩,总觉得亏欠那俩孩子。毕竟当初家里的环境,确实不允许每个人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做父母的不忍心,还是那俩孩子太过懂事,读完高中就去了外地打工。
老两口是个明理人,想尽量一碗水端平,可又觉得不容易。大儿子结婚的时候花了不到6万元,不过农村房子是现成的。二儿子要30万,他们总怕大儿子和媳妇挑理。
两对小夫妻倒也是通透明理之人,宽慰他们:我们没啥,在家都好凑合,倒是他们,想在北京扎根,确实不容易,大家都帮凑凑,难也是一阵子。
姑妈听后老泪纵横,觉得心里暖暖的,她的心魔也就解开了。
30万对孩子一生的幸福来说可能不值一提,但对眼下的光景来说,却有点吃力。对于此,儿子和准儿媳妇有一套自己的见解:男女双方家庭各出一半,其实是合理的,我们工作,户口都在北京,将来肯定要在北京定居,房价越来越贵,瞅准时机得赶紧付个首付,剩下的由我们来承担。我们知道两方家庭都不容易,东拼西凑,总要有办法的。你们上一代人受穷,到我们这一代,也可能还在受穷,但你们不至于到孙子孙女这一代,还在走老路吧。
姑妈不晓得高深的大道理,但这话她懂。要不是怎么这些年,会勒紧裤腰带也要让他们兄妹三人念书,向外奔呢?为此他们心里没少受煎熬,也有过质疑和徘徊。
周围农户的孩子,大都上完初中就辞学外出务工。一是受限于家里条件,二是他们认为读书没有用。当姑妈的三个孩子还在念书时,别的孩子已经进入工厂,每月领到诱人的工资,实现短暂的财务自由。有的干起修理工,加上刻苦钻研,盘个店面自己单干。有的进了工地,拿着村里人看来还不错的薪酬。这一切,姑父姑妈都知道,但是在这条路上奔的久了,只能一往无前。
付出终有回报,眼看村里的土楼推倒重建,盖起了砖房。自己的土楼被一座座小洋房包围,心中究竟有些酸楚。大概是前年,迫于大儿子结婚,才不得以盖起砖房。
几个孩子都挺争门面,在学习上从未让他们操过心,可现实情况不允许让每个人都进大学校府。好在大儿子,小女儿的善解人意,为他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二儿子的秉性,他们是知道的。初中高中读的都是市里的重点学校。高考没有考上第一志愿,没和父母商量,第二天直接报名复读,再次高考,考进了吉林省的一所985高校。在校申请助学贷款念完大学,进了北京的一家车企。
近年来,老两口没少受周围人异样的目光,有不解,有鄙夷,有嫉妒。在他们看来,钱才是衡量一个人成不成功的重要参数。
在农村及偏远地区,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当你在用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获得一张文凭时,有的人已经在岗位上工作了七八年。当你还在伸手向家里要钱时,他们开始向家里反哺。阴差阳错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道路。
他们目光狭隘,急功近利,20年后50年后,那么久远的事,谁能管得着,隔代的事我们管不了,读书又能怎样,什么时候才能见到效用。这种回报率太慢的事情不在他们的选择范围。
眼界,格局,知识在他们眼中,还不如吃饱穿暖重要,金钱是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重要标准,而且必须是短期见利。他们有一套自己的生活逻辑,诗和远方从来都是奢侈品,生存下去才是唯一诉求。也曾有过那么一瞬间,在酒足饭饱之后,谈天论地之时,等我有钱有时间,我也要……。在那一刻,你才知道他们也曾有梦想,但稍纵即逝,当神志清醒,头脑理智之后,那双眼睛又恢复往日的空洞。
受限于经济,眼界,思想,终其一生,他们都在重复着上代的印迹,忍受着现实的藩篱。他们也有过改变命运的机会,但看到前途渺茫,几率甚小,那就选择一条大道,只要吃穿不愁就行。突围,从来都是一种有风险的大事,相较于突围后的风光无限,他们更容易看到前方的满目荆棘,那就安分守己,听天由命吧。他们立足当下,边负重前行,边念念有词,祈祷家人平安无事,没有疾病,没有意外,顺便希望来年风调雨顺。
事情转到我表弟身上,结婚典礼上我见到他,我问他:干嘛那么拼,去那么远的地方扎根,在近的地方安家,大家之间也有个相互照应,不是更好吗?
他笑笑:你说的也没错,其实这和我读大学同理,我为什么要读好大学,因为那是一块敲门砖,在你没有别的身份向别人展示时,它是你唯一能拿出手的东西,也是你在面对抉择时,多一项选择,它不能保证你荣华富贵,却可以防止你掉入贫穷的深渊。我们尝过贫穷的苦头,为何不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这可能是我听到的最好回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