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好文学习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3)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3)

作者: 惑惑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3-01-11 22:20 被阅读0次

《尚书》就是儒家“五经”之中的《书》。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古代史官有记言和记事两类,相对来说,记言比较容易,只要把别人说的话照实记录即可;记事可就难一些了,毕竟是要讲清楚一件事情,不仅需要记叙的要素,文章还得加以剪裁。所以,一定是先有了记言的文章,才有记事的文章。由此可见,《尚书》的成书应该是很早的。

今天我们读《尚书》,觉得实在太难了,简直可以称作诘屈聱牙。可是《尚书》使用的却是当时的“雅言”,也就是官话或者普通话。事实上,不用说发展到后世,这部书在汉代就已经成了“古文”,当时的人们就已经不知所云了。

1.《尚书》的内容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也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如果是平时的号令,后人就称之为“”,如果是有关军事的,就称之为“”;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君告臣的话一般称为“”,臣告君的话没有什么确定的名字,偶尔称作“”。

2.“尚书”的含义

前面说过,《尚书》是记言的史书。“书”就是记录的意思。书中的那些言辞,有些是当时的史官记录的,有些是后代的史官追记的,其用途应该是当作档案保存下来。这些档案估计也是零散的,并没有结集成书。到了汉代,这些档案失散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古老了,才被编辑起来,称作《尚书》。“尚”就是“上”的意思,也就是皇上,《尚书》就是“上古帝王的书”。《尚书》被列为儒家的经书,那是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了汉代才被普及。

3.《尚书》的流传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民间禁止私藏一切书籍,汉代才解了书禁,于是已经失传了的《尚书》才又重见天日。相传这个为《尚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名叫伏生,是济南人。他原本是秦朝的博士(研究儒家经典的学官),始皇下令焚书时,他把《书》偷偷藏在墙壁里,然后就流亡在外了。等到天下安定之后,他回到家中,发现私藏的《书》已经失去了十多篇,只剩下29篇了。他就在齐鲁之间私下教授这些文章。汉文帝想招他入朝,但他年已九十,不能远行,于是文帝派晁错来向他学习,这样才使得《尚书》又流传下来。

4.《尚书》的版本

伏生所藏的《尚书》是用“古文”还是秦篆写的,人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的学生们却是用汉代流行的隶书抄写的,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的《今尚书》,又称《今文尚书》。

汉景帝的时候,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准备拆了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意外发现了“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就有《尚书》。这些经传都是用晚周时期的文字书写的,看上去是实实在在的文物,令鲁恭王肃然起敬,于是也不敢再拆房子了,并且把这些书都还给了孔家的后人孔安国。孔安国整理后,发现这里的《书》比通行版多出16篇,这就是《古文尚书》。汉武帝即位后,孔安国把这书献给了皇家图书馆,但是,已经没有人能读得懂这些古文字了。这书后人也再也没有见过,应该是在战乱中丢失了。

5.《尚书》的盗版

第一个盗版人:西汉的张霸。

汉成帝的时候,因为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于是皇帝下诏征集民间能够通晓这书的人,张霸就报名了。他不知道皇帝手里有孔安国献上的书,就把伏生的29篇分成了几十篇,作为中间部分,然后又按照《左氏传》和《书序》的内容补充了开头和结尾,这样竟然造出了《古文尚书百二篇》,献给皇帝后,皇帝和孔安国的书一比较,就发现这是伪书,便把张霸下了监狱。奇怪的是,皇帝并没有禁止他这伪书流传。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谋反,这盗版书才被销毁。

第二个盗版人:三国的王肃。

王肃时魏国人,博学而有野心,他伪造了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参照汉儒的做法,把伏生的29篇分为33篇,另外又从别的书里引用了一些内容,增加了25篇,共58篇。其思想主要是宣传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便露出了仿造的马脚。因为《尚书》的主要思想,其实和德育教化都没有关系,在西周以前,君主就是教主,并不受什么道德政治的约束。有什么事情,去问问鬼神就可以了,所以又叫“鬼治主义”。而王肃宣传的“德治主义”,显然是不合理的。

可是王肃的这部伪书竟然流传很广,为什么呢?因为王肃是晋武帝的外祖父,所以人们即使怀疑他,也不敢说出来。一直到了唐朝,唐太宗诏令孔颖达等编著了《五经正义》,后来这书就成了唐朝的标准官书,科举考试专用,但是其中的《尚书正义》就是用的王肃的伪《古文尚书》孔传,这部盗版书就这样流传了1000年。

6.《尚书》的辨伪

一直到了清代,伪《尚书》孔传才被三位学者进行了有力的辨伪论证,揪出了千年盗版者王肃。让我们记住这三位可敬的学者的名字吧。

第一个是清初的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

第二个是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他没有找到始作俑者王肃;

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余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

古老的《尚书》,真是迷雾重重。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6)

    今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来了解辞赋。 1.辞赋之源 辞赋起源于屈原的《离骚》和《九章》。 “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0)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其实当时所谓的“文”,不过是些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句子,一直到《周易》《春秋》都是...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

    经典润泽生命,阅读点亮人生。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做一只勤快上进的读书兔!图片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丰富大家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来读《经典常谈》(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hi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