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出生在犹太商人家庭,在布拉格长大,供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当小职员。
他很少踏出家门,只到过极少数的几个欧洲国家。他采用了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手法进行创作,通过自己敏锐的思想眼光洞察了整个世界。
他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现代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的先驱。他不是把文学创作看成是单纯的审美游戏,他更不是为无病呻吟。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内心有个庞大的世界,不通过文字把它引申出来,我就会被毁灭歹尽。”他甚至嘱咐他的朋友,在他死后把他的作品全部烧毁。他不是把创作当作纯美学的事情,而是当作一种生存方式,当作生命燃烧的奋斗历程。
他对人的存在状态与生存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他用毕生的精力,通过文学叙述途径把整个世界重新给审察分析了一番。
卡夫卡的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都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完全处于一种身心忘我的境界,用血和泪一笔一划一气呵成的。
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是他一种刻骨铭心的生活经历,都是他从内心深处引发的生命呼号。因此,欣赏他的作品必须用全部的身心去体念与感受。
我们欣赏他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文字里显露的人物身影是那么熟悉和形象逼真,原来,是作者把自己的骨与肉、身与心捣碎后全移植入小说之中了。因此,我们看到的小说主人公,既像作者自己,又有点区别。这就是卡夫卡创作手法的独特性-----对世事万象的描摹极其入目三分。
读卡夫卡的小说,既不能在花墙月下,柳岸河畔,像吟诵琼瑶姐姐的作品那样享受轻松浪漫的情恋故事,也不能在灯火闪烁的霓虹灯下领略金大侠挥舞的刀光剑影。是的,你不能悠闲地躺在床上漫不经心地浏览卡夫卡的小说,否则,绝不可能欣赏到小说的精华,看到的仅仅是一颗颗极为无聊的黑色方块字或英文字母。
所以,你必须得用全部身心去感受,最好是在寂静无声的夜晚,把自己独自关在房间里,灯光须调节得幽暗些,只要能看得清楚文字就行,音乐绝不能开,电视也得关闭。
然后,翻开小说,将自己当成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融入小说之中,与小说主人公对话,宛如是在写作而非欣赏作品。这样,你将会倾听到主人公的孤苦哭泣声,将会感觉到作者身上被折磨的遍体鳞伤,你的身心慢慢地不停地震颤着,呼吸也逐渐快将起来。时而幽怨,时而痛恨,时而流涕,时而哀痛,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哀求,时而诅咒。
这时,你似乎成了卡夫卡笔下那只孤苦无助的巨大无比的甲壳虫,身边的许多细腿在你眼前无可奈何地扑腾着,舞动着,它们不听你的使唤,不停地做着不同的动作。这些细腿互相争斗,勾心斗角,不由自主地在你面前左右晃动着、摇摆着。
当你与小说主人公发生了心灵感应与共鸣,内心的伤痛便随之渐渐升起,极度难受,眼泪突然间像洒落的雨滴滚落在地上。也许你过于伤心了,那不妨提醒自己,抬头,把目光投向远处,尽力睁开双眼远眺,是的,窗外,被浓雾笼罩的夜色,朦朦胧胧,迷迷糊糊。然后,你可以轻轻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静静地躺一会,休息稍许片刻,凝神静气之后,再继续回到小说之中……
就这样,静静地细细品味卡夫卡的小说,就这样,慢慢地在卡夫卡的《城堡》里畅游,你就会感动,内心便会开始涌动。仿佛小说的主人公不是在做梦,而是作者的真实生活写照;仿佛看到的那只棕褐色的甲壳虫,不仅仅是一只孤立可怜的昆虫,而是那个孤苦地走出家门的青年------卡夫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