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淮河,全长1000多公里,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在古代,黄河、长江、淮河、济水并称“四渎”。
驾车行驶在中国的版图上,自北向南,安徽省蚌埠淮河大桥北侧,一块大型广告牌醒目地告诉你“中国南方欢迎您”。南侧,另一块牌子温馨提醒“中国北方欢迎您”。淮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南北自然和文化分界线。
自1194年黄河全河夺淮至1855年铜瓦厢决口北归的600余年间,淮河水系遭受严重破坏,豫、皖、苏一带长期遭受黄河泛滥的侵扰,成为重灾区。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南决,从此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积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历朝历代封建王朝虽然也对淮河进行过局部治理,但都无济于事。”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说,真正下决心根治淮河,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淮河即被列为第一条全面治理的河道。
1949年夏,淮河流域水灾严重,堤防多处决口。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又遭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马上邀集有关人员初步讨论了救灾和淮河治理问题。
淮河,分割了中国地理意义的南与北,包蕴了河岸万物的生与长,她时而桀骜不驯,时而慈祥平和,她时而多灾多难,时而铸造丰收的喜悦,这种难以捉摸的个性,让一位伟人久久沉思,他挥毫写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与“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豪迈颇有不同。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新中国水利建设事业的第一个大工程拉开了帷幕。
1950年七八月间,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河南、安徽两省共有1300多万人受灾,4000余万亩土地被淹。7月20日,毛泽东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坚定地表明了新中国的决心,也对如火如荼的治淮“战场”是极大的鼓励。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治理淮河第一期工程于1950年11月底开工。数十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奋战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把印有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四面锦旗,分送到了治淮委员会和三个治淮指挥部,极大地鼓舞了治淮大军的士气。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到1951年7月下旬,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这期工程共完成了蓄洪、复堤、疏浚、沟洫等土方工程约19500万立方米(其中沟洫工程土工约1亿立方米),石漫滩山谷水库一座,板桥、白沙两处山谷水库的一部分,润河集蓄洪分水闸一座,其他大小涵闸62处,谷坊155座。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治淮一期工程的竣工,保证了1951年淮河流域的丰收。满怀喜悦的农民,纷纷给毛泽东写信报告丰收情形。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寿县迎河区大店乡32位农民在信中说:“修了润河集分水闸,使我们这里20多年不收的湖地都丰收了。夏天收了一季好麦子,现在我们又收了一万多斤秫秫(高粱);不要半月还能收一万多斤稻子。现在,我们锅里有了面食,身上穿了新衣,买了一些农具,日子越过越好了。”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1951年冬,淮河两岸人民又投入了治淮二期工程的战斗中。1952年7月,治淮二期工程结束;1953年的治淮工程又开始了紧张的筹备。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经过8个年头的不懈治理,到1957年冬,国家共投入资金12.4亿元,治理大小河道175条,修建水库9座,库容量316亿立方米,还修建堤防4600余公里,极大地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至今,在淮河沿岸很多地方都镌刻着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目标,基本实现了,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建设能力。(文/淮南九公)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千秋功德永久传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