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凤子,谱名锺濬,原名濬,字凤痴,号凤子,1886年出生于江苏丹阳,是家中长子。
吕凤子清末时,吕家在上海经营钱庄,家境十分富裕。
吕凤子5岁进入私塾读书,15岁就考中了秀才,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才子”。
1906年,吕凤子考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大学)的图画手工科。
当时任学堂监督(校长)的是李瑞清。
李瑞清出身于官宦世家,曾官居二品,也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书画家。
在李瑞清的主持下,当时的两江师范学堂成为了东南地区最有规模,也最有声誉的学堂。
学堂按照日本的经验,采用西式教育,招募了不少日本籍教习,教学非常严格。
在这所学堂里,吕凤子既受到了系统的日式西洋美术教育,又跟随肖俊贤学习国画,跟随李瑞清学习书法。
由于吕凤子成绩优异,李瑞清收他做了入室弟子。
(李瑞清还有一位人尽皆知的弟子:张大千。)
毕业后,吕凤子被留在两江师范学堂附属中学任教。
1911年,他回到家乡,有感于当时的女性没有文化、地位低下,就在第二年创办了私立丹阳正则女子学校。
“正则”取自屈原的名字,意为以“屈子魂为校魂”。
该校最初教授读书识字,后来又增加刺绣、家政、缝纫等课程。
1930年,该校刺绣老师杨守玉同吕凤子一起,将现代绘画融入刺绣中,创造了独特的乱针绣,吕凤子将其命名为“正则绣”。
民国出版《正则绣》1915年,吕凤子提出了“就异成异”的美育观念,简言之就是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1918年,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国画科主任。同年,与蔡元培相识。
五四运动爆发后,因不满学校做法,他辞职回到家乡丹阳。
此后,吕凤子往来于江苏、上海多所学校,教授国画。
1919年,他在上海美专校刊《美术》上发表了《图画教法》,该文不仅讲述了绘画技法,还阐述了他对国画艺术的主张。
1928年,他在国立中央大学任职,与徐悲鸿成为同事。
数流萤过墙《数流萤过墙》创作于1930年,画中线条细腻流畅,设色淡雅,构图别致。
当时,“西学东渐”的思想影响了美术界,艺术家和教育家们各抒己见。
吕凤子主张坚持文人画的精神内涵,同时在技法上适当融入西画技巧。
1931年,吕凤子创作了《庐山云》,该画在巴黎荣获中国美术展览会国画一等奖。
庐山云1933年到1934年,他带领国立艺专师生先后前往黄山、华山、钟南山写生。
1957年,《华山速写稿》出版。
七七事变爆发后,吕凤子将正则学校迁往四川璧山。
1938年,他创作了现实题材的作品《逃荒》,用画笔描绘了在日军的铁蹄下,人们四处逃难、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
逃荒为了让学校正常运行,吕凤子四处托人,日夜不停地作画送人,以用来筹款,落下了手臂颤抖的毛病。
这迫使他在作画时不得不删掉一些细节的刻画,让笔墨更加简括。
以志不忘在这幅画中,画家以粗糙顿挫的线条,描绘了在日军铁蹄下人们的苦难生活和不屈服的精神。
1942年,正则艺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吕凤子任校长。
1943年,他创作的《四阿罗汉图》在国民政府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获得一等奖。
四阿罗汉图1944年,吕凤子为毛泽东作《寿者相》,并将此画托人送给毛泽东。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吕凤子创作了《噫!归矣》。
噫!归矣该画描绘了抗战胜利后,一家四口返回家乡的情景。
画中,年迈的老妇人由晚辈搀扶着,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倔强不屈的表情。
1946年,“双十协定”签订以后,他创作了《薛涛》。
薛涛画家笔下的薛涛不是弱不禁风的样子,而是平和自信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吕凤子将正则学校捐献给了国家。
老王笑《老王笑》创作于1955年,题款中写道:
沟头那段路,今天仍是老王带领着铺的。铺得又平正,又着实,真够老王笑上几个整天。
这个时候,画作传递的情绪是热情的,充满希望的。
1957年,吕凤子写成了《中国画法研究》一书。
1959年12月20日,吕凤子因癌症医治无效,在南京去世,终年74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