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梦依稀,一梦三四年,这个梦绵软而悠长,艰辛而繁复,梦醒了,人们都散了,留下那个再没有人光顾,也不可能有人找到的天外天兀自在孤独中站立,像即将荒芜了的麦田,又像一株无人看管的红高粱。
桃源梦,梦的是繁华,也是简单;梦的是幸福,也是艰苦;梦的是美好,也是折磨。我们每个人心中其实都若有若无地拥有着这样一个或绮丽或平凡的梦,在梦里,我们以为我们得到了全世界,可是,梦醒后,我们才发现,原来我们仍然一无所有。
时逢乱世,人心惶惶,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无所皈依,人们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得不到救赎,在人生的路上茫然失措。莫应丰小说《桃源梦》中的一群人也正是处在这样的乱世中,恶人牛步天步步相逼,社会黑暗无处伸冤,善良的村民为了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也为了生存,不得不走上天外天。与其说天外天是一种真实存在,不如说,天外天一直是人们臆想中的“乌托邦”,等到有一天梦醒了,“乌托邦”自然也就消亡了。
天外天一席之地上的二十来个居民,有天生的大慈大善的首领龙居正,有“大善童子”作偶像,确立了“以善为本”的哲学信条,在艰难困苦的“创世”之初互帮互助地建立了安乐窝,但要进行生产活动了,却在生产活动的第一步——开荒圈地上发生了流血事件。之后,困难不断,纠纷不减,但是善人还是时时涌现。这是一个善化之邦,这里的人们坚持善道,特别是活佛龙居正,可以为了解决纠纷,被断其臂而浑然不觉,认定改革就要流血,甘愿为此做出牺牲,“守死善道”,至死不渝地坚持善的东西,可谓是至慈至善。可是天外天,最终还是消亡了,没有因为他的挽留而稍作一刻的迟疑,更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天外天有“半部三字经治天下”,龙居正是真正的大慈大善,天外天也是真正的向慈向善,他们终其一生的目的也是向善,只是天外天最终还是以恶告终,鲜血漫红了人们的眼,浸染了天外天火红的夕阳,那一刻,红色漫卷,将天外天彻底融化在一片红色的血舞中,不见天日。
善终究是敌不过恶的,这在人猴之战后就已经得到证明,但是摧毁这片世外桃源的却并不是恶,而是善本身的不足与自相矛盾。善道是我们中华民族必行之道,但是何为善恶,却是模糊不清的。把苦啼一个活生生的女人逼成一根木头是善?遵循“不抛弃,不放弃”原则,让狗贱公子得到过分的宠遇,寄生虫似的活着是善?当善成为一种可以遭人诟病的,自身矛盾的东西时它还是善吗?
善与恶,白与黑本身就没有明确的界限,更遑论如何为善?因此行善道,终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天外天的人们失败了,他们终究没有找到合适的善道,又怎能让善道引领着他们走向柳暗花明呢?
善是什么?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但自私并非就是恶,因为人要活着,必须面临很多活着的困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自私但不损害到别人的利益就不一定是恶。但是人活在世上,大概要不断地与卑鄙的欲念作斗争,否则就要落到无地自容的地步。孟子曰“人性本善”,因为如果我们丰衣足食的话,有谁又愿意在大半夜提心吊胆,离妻别子潜入别人熟睡的房屋?荀子曰“人性本恶”,因为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天天“朱门酒肉”的大款,大官,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一点欲念,而置别人的生死于不顾。
善善恶恶,真真假假,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我们终究无法看清善恶坚守的最后界限,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抵死坚守自己的良心,并时时坚信着那个或许永远都不会存在的桃花源。那里遍地鸟语花香,鸟儿自由地飞舞,不用担心枪口时时对准自己;虫儿快乐的鸣叫,不用害怕小孩子调皮的双脚;那里一条长廊连接着所有的房屋,无论在哪里,都像是自己的家;那里的人们从来不吃猴脑,肉是从地里长出来的;那里的姑娘爱着每个男子,她们总是可以甜蜜恩爱,相扶到老;那里永远不争食,笑声如天籁般能传遍整个世界……
“柳市名犹在,桃源梦已稀。还乡见鸥鸟,应愧背船飞。”桃源梦终结了,但却永远终结不了人们梦“桃源”,因为我们还有以梦作舟,抵达胜境的权利,因为我们还有期望,等着在“桃源”梦里去找寻。梦醒了,我们还在,但是因为有梦,我们却丰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