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理论却要看远不顾近”,黄仁宇先生以独特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便是这本《万历十五年》。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历史上并不受人重视的年份,但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实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运行管理上的种种问题,同时也描绘出了一幅幅人物的阴阳复杂为人处世的形象,着实深刻。
叙述的主要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抑或次要人物郑妃、福王、冯保等等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断非个人原因所得以解释,而是当日的制度一直山穷水尽,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制度的牺牲品。
帝国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为文牍。正是这一串的管理制度使一个个人物陷入道德上的危机,陷入所谓的“违宪”危机,从而产生悲剧的结尾。
万历皇帝孤独的万历
九岁登基成为天子,在位48年,是本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从小在张居正以及翰林院老师的教导下长大,尊崇礼仪,决心励精图治,可见万历本性并非是懒惰的皇帝,但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受到大范围的批判参劾,他逐渐发现了老师的言行不一,使他大为失望,一怒之下开始清算张居正,他的愤怒为之后的不理朝政埋下祸端。
到了执政中期立储之争使他对大臣们也失去了信心,朝臣们对立储一事争执不休,皇帝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大臣们的不断督促下最终立常洛为太子,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但他也借此看到了臣子们的真正面目,他认为百官都是“虚伪的”,并刻意疏离他们,直到张鲸被参离职,他彻底明白了大臣需要的是“一个个性平淡的君主作为天命的代表,在文管的争端无法解决时作出强制性的制裁”,他失去了最后的兴趣,内心彻底消极失望,不再理政。
但同时他生活也是可悲的,自己的贵妃不受百官待见,自己无可奈何,消极理政后曾与宦官们掷银为戏,可见喜欢活动的人物具备着充沛的精力,但又无法用之于做出积极的创造,内心只能屈服无奈,而且1585年后除1588年对定陵观察外30年间再无踏出紫禁城一步,彻头彻尾成为“活着的祖宗”,着实悲剧。
一代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在嘉靖年间即任大学士,到万历一代身兼数职,并且成为太子老师,这时的他权倾朝野,一个人的阴阳复杂正是在得宠后方可看的更加清楚。他阳对万历劝谏节俭,而自己奢侈居家;父亲去世夺情一事中阳劝皇帝对参劾者从轻发落,而暗地里爪牙自会严惩甚至杀害;阳称任才为用,却使用了许多亲信。他的这些行径当然后面也成了被清算的理由。
但他同时也做了诸多有益的事,如对土地的丈量,对税收的的修整,任用戚继光等等都有利于百姓,是“万历中兴”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但1582年便短命的去世了,实在令人叹息。
继任的首辅申时行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尚属于比较理想的一类,并未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但他的一味妥协反而造成了文官集团的抨击最终导致自己的罢免。
福建总兵戚继光的兵事改革可称得上明朝军备的一次短暂复苏,戚家军痛击倭寇,收复南方,以及一系列阵法与精明的将士都是他的功劳,但他也有阴的一面,对宠臣张居正献上“千姬女”,派兵为他壮大声势等等,但这些是相辅相成的,若无这些他也不能安心发展军事。
海瑞罢官海瑞是坚定儒家信念的官员的代表,但他依然以道德作为判定事物的标准,同时对事物的看法过于刻板,如禁止小件奢侈品的生产,土地的规定也不合实际,导致触犯文官的利益,被弹劾“志大才疏”,而且无人支持。但他不阿谀奉承,坚持原则又是为我们所推崇的。
李贽辞官后在芝佛寺钻研学问,与朋友辩论,对儒学有了新的看法,并坚持自身的学说不做妥协,但他自身有些矛盾,攻击官绅但自身受官绅资助生活等等。他也有有自身所带的优越矫饰的意味,同时他轻视实际操作技术问题,自己只是一个大理论家。这种矛盾正是他阴阳复杂的体现。最终他触及了文官集团的权益被捕,“七十老翁何所求”的悲剧令人痛心。
本书意在叙述16世纪中国社会的传统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和世界潮流冲突是的侧面形态。有了这样一个历史大失败,就可以保证冲突即开,恢复固态绝无可能,因之而给中国了留下了一个翻天覆地、彻底创造历史的机缘。那么这些人物身上的人性阴阳复杂以及悲剧结尾就可以窥见其缘由了,他们,是时代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牺牲品。
网友评论